比较与研究
央行国债交易操作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5期
作者:
编辑:杨洋
我国央行将国债交易操作定位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有本质区别。未来央行增持国债应与经济增长、市场成熟度和国债发行节奏相协调。
2024年以来,央行国债交易操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我国央行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2024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笔者结合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购债的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央行开展国债交易的政策逻辑、操作空间以及政策着力点。
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持续大规模增持国债
在现代货币政策体系中,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普遍将国债交易作为调节流动性、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加大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央行则以大规模量化宽松操作“为财政托底”。2010年末,美联储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41.5%。此后十余年间,美联储先后实施三轮大规模购债,其所持国债规模于2022年6月达到峰值5.77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64.7%。同期,日本央行亦持续扩表,2011年7月持债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2020年底升至近5.3万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达76.5%。欧洲央行则通过三轮资产购买计划,涵盖成员国政府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等,持有资产总额由2010年底的不足2000亿美元,扩张至2022年初的5.5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55.6%,至2024年底升至67.5%。英格兰银行亦大幅购债,截至2022年初,其所持国债达约1.2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