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稳定币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5期
作者:
编辑:孙艳芳
稳定币发行机构更接近于专注链上汇兑支付的特殊机构或狭义影子银行,并不提供链上钱包,只是提供传统法币和链上稳定币的转换出入口而已。未来挑战银行账户体系的并非稳定币,而是数字钱包。
近年来,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在全球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价格波动性极大,还在于其逐渐借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形式走入场内交易,甚至充当战略储备资产。同时,主要初衷服务于加密货币链上交易的稳定币也应运而生,经历十余年的泡沫沉浮,逐渐形成了以美元稳定币为主角并不断扩张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等,或通过工作论文或通过年报对稳定币进行了深入研讨。继新加坡之后,美国和中国香港也出台了和稳定币发行相关的法规。笔者尝试结合稳定币的发行模式、运用场景和金融冲击等角度,探讨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正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加速迁徙的趋势和面临的持续挑战。
稳定币的发行:稳定、失锚和脱锚
稳定币的发行在本质上是“锚定物”的选择。目前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锚定法定货币的发行机制,例如泰达币(USDT)和美元币(USDC)这两大主要美元稳定币。第二类是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为抵押物发行的稳定币。第三类是以加密私产、贵金属等多种资产为抵押物发行的稳定币。第四类是以前三类所涉锚定物的一种或多种为基础,同时辅以稳定算法而发行的稳定币。当然也曾出现过以纯算法为锚的稳定币。就目前稳定币的实践来看,锚定法币的稳定币发行机制成为绝对主角,其他稳定币发行模式已显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