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回顾与展望
从曾经的边陲渔村跻身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香港(以下简称香港)创造了世界金融史的奇迹。步入新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梳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沿革、战略契机和未来路径,既有助于总结过往发展经验,也可为未来持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有益启示。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雏形初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依托转口贸易恢复经济增长,但随后由于朝鲜战争等因素影响,香港转口贸易受到冲击。为突破困局,香港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契机,凭借毗邻内地获得的充足劳动力、土地资源及政策便利,主动承接欧美及东亚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实体经济从转口贸易向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转型。
随着实体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变,金融服务业同步开启功能重塑,由以押汇、侨汇、外汇兑换为核心的转口贸易配套业务,逐步转向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出口保险、跨境结算等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的这一转型不仅解决了制造业扩张期的资金需求,更通过完善贸易融资链条加速了产业集聚,推动香港从单一的转口贸易港升级为“前店后厂”模式下连接国际资本与中国内地制造业资源的区域性金融枢纽,为其迈向制造业自由港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初):区域金融中心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内地改革开放启动,香港本地制造业大规模向内地迁移,大量跨国企业以香港为桥头堡拓展内地业务,使得香港转口贸易重新焕发活力。同时,香港推行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进一步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向香港集聚,加上本地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与整合,香港逐渐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转口贸易再度兴起与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崛起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香港依托制度和地域优势,在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之间构建起了双螺旋的良性发展模式——贸易扩张催生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反哺贸易升级,最终推动香港从区域性贸易港口跃升为区域金融中心。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国际金融中心阶段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受益于内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红利,香港逐步发展成为联通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并跻身世界领先国际金融中心行列。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自2010年以来,香港长期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前三位。贸易方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香港是全球第十大商品输出地。同时,香港是中国内地重要的转口港,43.8%的转口货物原产地为内地,59.3%的转口货物则以内地为目的地。投资方面,根据香港贸发局调研数据,2023年内地对香港的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000亿美元(包含了内地通过香港转道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占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0%以上。如果以截至2023年底的累计投资流量计算,内地对香港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7525亿美元,占内地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59.3%。证券投融资方面,无论是内地企业赴港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还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香港均发挥了枢纽作用。目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证券市场之一、最重要的银行枢纽之一、最成熟的保险市场之一以及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新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迎来战略契机
服务内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
香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和首选平台。近年来,凭借自身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专业服务网络,香港逐渐发展成为连接内地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资源要素配置的“超级桥梁”。尤其在东南亚和中东两大区域,香港通过规则对接、资本融通和产能合作,深度嵌入共建“一带一路”网络。
香港是联动内地与东盟贸易投资往来的重要纽带。贸易往来方面,自2010年起,东盟便一直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2017年,香港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及《投资协定》,构建覆盖6亿人口市场的零关税网络。2024年1月,双方进一步升级贸易合作规则,将享受优惠关税的产品类别从200项扩容至近600项,内地企业经香港转口至东盟的电子元件、机械设备等产品可降低关税成本3%—8%,带动2024年1—10月香港对东盟出口额同比增长18.0%。投资往来方面,香港是东盟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截至2023年底,香港累计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达1280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9.3%。其中,不少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特殊目的实体(SPV),以香港为跳板投资东盟。
香港是内地与中东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香港金管局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签署备忘录,共同设立规模达10亿美元的新投资基金,投资于大湾区制造业、可再生能源、金融科技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助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与中东国家的战略协同,由香港特区政府牵头成立“中东经济贸易协会”,推动内地新能源装备、基建技术通过香港对接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低碳经济转型”需求。吸引在沙特等国经营业务的中资企业在港二次上市,募集资金用于中资企业在沙特当地的基建项目,打造投融资闭环。
服务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桥头堡
自2014年11月沪港通落地以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丰富和深化,逐步建立起覆盖场内、场外交易,一级、二级市场,股票、债券、资管和衍生品在内的全方位联通体系,开创性探索出一条资本项目渐进开放背景下金融稳慎开放创新的成功路径。互联互通机制使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紧密相连,更多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参与内地资本市场,助力香港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股票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3月底,港股通与陆股通覆盖标的市值分别占香港、内地股市总市值的89%和83%,意味着两地市场八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股票可直接跨境交易,香港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债券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有1156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832家通过债券通入市,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4.52万亿元。此外,基金互认、理财通、互换通等密集落地,跨境投资工具选择持续拓宽。其中,互换通上线一年来,境外机构通过香港完成利率互换合约名义本金1.3万亿元,占中国场外衍生品跨境交易量的61%;恒生科技指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A股行业主题ETF成为国际投资者布局中国新经济的主渠道;理财通投资标的范围不断拓宽,债券通“南向通”新增香港结构性存款、人民币国债基金等产品,2024年香港银行吸纳内地个人投资资金超320亿元,同比增长约3倍。
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试验田”
自2009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人民币资金池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持续增长、人民币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人民币跨境支付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经常项下,《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收入6.9万亿元,同比增长24.5%;支出7.1万亿元,同比增长43.3%。2023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经常项目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例为27.7%。2024年1—8月,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例为29.3%。2024年跨境贸易结算有关的人民币汇款总额年度升幅超10%。
资本项下,香港是跨境证券投资领域的重要枢纽节点和渠道。香港是港股通、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中的重要节点。2024年全年,通过港股通南向资金净买入量达到1154.52亿股,净买入金额达到8078.69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国际投资者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交易中,一半以上通过债券通进行,债券通“北向通”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主渠道。根据《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统计,2022年有境外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国家和地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4838.7亿元,其中,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3853.4亿元,占比79.64%。2022年,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55.5亿元,其中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67亿元,占比33.03%。
新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与挑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
一是自由便利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香港执行自由便利的经济政策,在海关监管、货物流转、资金流转等方面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人流、物流的畅通进出带动了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金融监管在关注稳健安全的同时,亦鼓励创新和支持金融业繁荣发展。根据加拿大智库菲莎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2024年度报告》,香港在165个经济体中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二是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香港是中国唯一实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辖区,税制简单、税率低,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国际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此外,香港公共部门廉洁程度高,在相关机构的“清廉指数”评选中,一直处于全球最廉洁的经济体之列,教育文娱设施丰富、生活宜居度高,这些均有助于打造香港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三是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顺应经济发展和金融竞争态势,及时推动政策和制度调整,是香港得以持续把握发展机遇、巩固并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竞争力之一。新时期,把握区域产业转型提速、财富管理需求激增、科技跨界应用赋能下的发展机遇,创新打造新兴金融领域竞争优势,正在成为香港金融业“固优育新”的新焦点。
四是联通内地的腹地优势。纵观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变迁史,内地经济的开放和增长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持续跃升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逐步从外资进入内地的桥头堡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内地企业出海桥头堡乃至连通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跻身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行列。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和金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继续为香港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挑战
利率中枢抬升掣肘离岸融资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银行枢纽,内地企业跨境在港融资是香港金融业重要增长动能。融资成本是决定融资意愿的根本因素,政策利率则直接决定了融资借贷成本。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的政策利率跟随美国政策利率,而市场对于美国此轮降息周期、总降息幅度的预期一直在改变。截至2025年7月29日,隔夜指数掉期(OIS)市场对2025年全年降息幅度的指引为44个基点,较早期市场预测的150个基点大幅收窄,对2026年6月的降息幅度指引为85个基点,整个降息周期的利率终点较此前的市场预期抬升。而港元利率近期之所以持续保持在低位,是因为港元汇率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后,香港金管局根据联系汇率制度向市场抛出大量港元并买入美元,造成港元流动性过剩,港元利率难以快速抬升至正常水平,但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港元利率仍将跟随美国利率波动,因此在美国政策利率终点相对更高的情况下,港元利率预计也将保持在相对的高位。
缺乏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坚实产业基础。伴随近年来香港港口吞吐量下降、内地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以及两地消费模式转型,转口贸易、餐饮消费、地产等传统行业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趋降,金融交易成为可期待的稳增长引擎。但在缺乏多元新兴增长动能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易引致经济景气波动,反过来加大金融交易压力。
地缘形势复杂化加大金融交易投资高波动风险。外资占比高、资金自由流动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突出特征。近年来,地缘形势复杂化增大非预期事件发生频率,一定程度上扰动市场交易投资情绪。加上恒生科技成分股中有部分是已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股票,在大国科技竞争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股市场波动更容易传导至香港市场。
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激烈。在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中心等特色和新兴领域,香港面临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例如,伦敦、新加坡等地均积极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形成一定竞争。特别是新加坡、香港均以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等领域为发力点,并均以东南亚国家为潜力市场,围绕国际顶级金融中心的竞争更加激烈。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探讨
加快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联通,不断提升香港金融市场韧性,助力内地金融市场开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香港由传统的“超级联系人”向更多元的区域连接桥梁转变,助力内地与海外更加广泛的区域建立连接。近年来,香港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加速推进。2023年,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与印尼、沙特等地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在金融科技,环境、社会和治理(ESG),ETF相互挂牌上市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并先后将印尼证券交易所、沙特证券交易所集团纳入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便利在这些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通过简单程序在港二次上市。2023年11月,亚太区首只、全球最大的沙特阿拉伯ETF在香港上市。2024年11月,两只追踪港股的ETF在沙特交易所上市,实现两地ETF产品互挂。印尼方面则已完成制度对接(纳入认可名单),双重上市机制已开放,正在推进首批印尼企业赴港挂牌。未来,香港有望进一步发挥国际投融资中心以及金融专业优势,吸引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优质企业赴港开展投融资活动,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市场辐射、多元资金集聚能力,助力内地市场与更加多元的国际市场实现联通。
创新推动债券、衍生品市场发展,打造香港新兴金融竞争优势,助力金融强国建设。长期以来,香港在国际债券、衍生品市场建设等方面与伦敦、纽约、东京存在显著差距。近年来,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绿色债券资助计划”以及点心债常态化发行等因素的提振,2024年香港绿色债券发行额突破320亿美元,占当年亚太区发行额的28%,跃居全球第四大绿色债券市场。随着自身特色债券市场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香港将有望为更多亚太及更广泛区域的发行人提供债券发行服务。同时,港股吸引力多元提升、国际债券市场扩容,特别是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份额上升,也将持续增加对人民币相关的利率汇率衍生产品需求。例如境外投资者通过利率互换对冲利率风险,锁定融资成本,或在使用人民币投资时,运用不交收远期外汇合约(NDF)锁定汇率,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加快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凭借沪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股票、债券等资产提供高效通道。2024年全球78%的离岸人民币债券选择在港发行,香港人民币外汇期货占据全球71%的份额,为国际资本管理中国资产风险提供基准工具。与此同时,在内地与香港人民币流动性安排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香港有望在提升人民币融资功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025年1月13日,香港金管局联同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总额度为1000亿元,利息参考在岸利率加上点差。这一安排能为银行提供稳定及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支持银行向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离岸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CNH HIBOR)高企背景下香港银行拓展人民币融资业务面临的成本收益倒挂压力,更好拓展离岸人民币融资市场。
作者单位:工银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