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识别虚假进出口贸易的方法与建议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2期 作者:蔡宁伟 张凯 编辑:韩英彤
银行应在客户准入环节对企业客户的生产规模、盈利模式进行尽职调查,并持续跟踪。在业务存续期内,银行应核实企业客户提供的贸易合同、物流单据、报关单等资料真实性,防范虚假贸易。

虚假进出口贸易通过弄虚作假、欺骗海关和税务机关,逃避或企图逃避关税、骗取出口退税或政府奖励,获得非法利益。此类行为严重危害国家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诱骗考核奖励,政府资金蒙损,也给合规经营的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银行而言,首先,虚假进出口贸易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可能导致其基于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决定,如拟定企业融资金额过高、制定企业还款计划不合理、变相或协助企业非法活动等。其次,虚假进出口贸易还会给银行声誉带来潜在隐患。最后,虚假进出口贸易常伴随非法资金的流动,增加银行洗钱风险。银行如未能及时发现并终止此类活动,将面临严厉的监管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识别虚假进出口贸易,可以借鉴反洗钱可疑交易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收集的客户历史身份信息为基础,以客户交易记录为依据,关注客户交易的商业合理性。通过对异常交易开展针对性尽职调查,如要求客户出具情况说明,提供交易合同、物流单证等,核实客户真实经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企业伪造进出口贸易的手段不断翻新,即便企业提供了真实的报关单据、物流发票等资料,也不意味着企业进行真实生产经营,银行应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以判断交易的商业合理性为最终目的,切实防范企业虚假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要求,笔者梳理了虚假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特征,并以S省R市保税区A企业及其交易对手B企业为例,提出识别虚假进出口贸易的思路和方法。

 

识别虚假贸易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