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金融实践
新形势下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2期
作者:
编辑:韩英彤
离岸银行业务基于本地化服务,可以满足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中的贸易结算、跨境投资、海外融资、资产增值、外汇避险各项需求,更好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导致的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和运用分支机构,在开拓新兴市场、获取优势资源、布局产业链供应链、配置全球资产等方面寻求新机遇。在服务和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中资银行因区位优势、沟通时效、法律体系等因素备受企业青睐,在支持中资企业“出海”全球化布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境内银行服务境外机构的金融账户包括离岸账户(OSA)、境外机构境内账户(NRA)、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和霍尔果斯创新离岸人民币账户等。其中,基于OSA账户开展的离岸银行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最长,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产品线,国际化程度较高。
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离岸银行业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部分中资银行试点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银行盲目扩张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我国离岸银行业务面临清理整顿。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发布《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离岸银行业务开办和展业。200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四家商业银行重新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开办离岸银行业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