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广场

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信用证应用与风险防范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9期 作者:李雯钊 编辑:白琳
在防范国际工程项目中采用信用证结算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银行应从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出发,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行稳致远。

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进入新阶段,境外承接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用证的独立交易机制以及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安全性高、融资成本低等特点将信用证的应用场景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以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的现象愈发常见。特别是随着“工程总承包+融资”(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 Finance,简称“EPC+F”)成为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主流业务,承包企业不仅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还负责解决工程项目的融资问题。信用证业务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发挥集结算、融资为一体的核心作用,也为银行拓展信用证市场提供了契机。笔者结合国际工程项目的结算特点,探讨国际工程项目中信用证的特点、潜在风险和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国际工程项目信用证的特点

相较于一般货物贸易,国际工程项目信用证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金额大。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是国际工程项目的常态。根据商务部数据,2021年我国新签上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合同数量达到560个。基于基础交易合同开立的信用证金额亦水涨船高。二是期限长。一般货物贸易中,信用证期限应与货物流转周期相匹配,通常为90天以下。为避免企业利用长期敞口信用证实施套利行为,监管部门针对付款期限在90天以上信用证进行了严格监管,长效期信用证要严格依据基础贸易背景审慎办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造成工程延期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因此相关信用证期限长、付款周期长。三是条款复杂。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完备的信用证结算流程相比,项目所在地银行国际业务软实力不足,其开立的信用证通常条款繁复冗长且晦涩难懂。此外,国际工程项目运作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信用证条款的复杂性。

在结算方式上,工程款项结算方式分为分段支付和竣工后一次性支付。分段支付,又称“里程碑式付款”,指承包企业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施工阶段,按阶段进行工程款项的结算。竣工后一次性支付指承包企业全部完成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发包方一次付清款项。国际工程项目造价高、周期长的特点,使得承包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因此除工期较短、造价较低的项目采用竣工后一次支付外,大多数项目均采用分段支付的形式进行款项结算。在工程进度的确认上,流程通常为施工方提出分段结算申请并进行工程量的测量与统计、发包方及监理方核实并确认、发包方支付款项,进度确认通常需要多方配合。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