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硅谷银行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9期 作者:付英俊 编辑:孙艳芳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至少有四点启示:一是提升客群与行业选择能力;二是增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三是关注流动性风险新变量;四是重视声誉风险管理。

2023年3月,美国部分中小银行与欧洲大型银行相继爆发危机。3月8日,以加密货币友好著称的银门银行(Silvergate Bank)宣布停止营业。3月10日,专注服务科创企业的硅谷银行破产,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3月12日,加密货币行业大型贷款机构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关闭。随后,瑞士第二大银行、全球第五大财团的瑞信银行也陷入危机。4月,美国中小银行业危机再次爆发,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并于5月1日被摩根大通收购。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尤其是硅谷银行破产的背后原因值得我国银行业深思,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提升客群与行业选择能力

硅谷银行迅速倒闭的起因在负债端而非资产端,这与硅谷银行的生态圈客群有密切关系。硅谷银行专注于服务风险投资和初创企业,主营业务是为这些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信用贷款或投贷联动,吸收初创企业和风投机构存款。美国接近50%的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都依赖硅谷银行,它也因此成为商业银行服务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全球典范。科创领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加密货币行业是最近十年科创公司和风险投资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而硅谷银行、银门银行和签名银行都是加密货币和风险投资的友好银行。2022年下半年,美国近10年的科创周期已然出现回调趋势,一些科技巨头纷纷裁员,回笼资金,降低杠杆。而且科创周期与金融周期的联动效应较强,科创领域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最为显著。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大幅加息周期,加密货币行业的泡沫被刺破。自5月开始,许多加密货币发行商、交易平台、投资机构等纷纷陷入流动性困境,相继破产倒闭。加密货币相关科创公司股价大跌,融资变得异常困难。科创公司开始消耗银行存款以维持运营,导致硅谷银行存款大量流出。在发布亏损信息和融资公告的短短48小时内,取款规模占硅谷银行存款总额的81%,远远超出硅谷银行自身资产负债可调整范围,最终演变为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而倒闭。

硅谷银行的倒闭虽然根源在于硅谷银行所服务的加密货币科创行业泡沫破灭,进入下行周期,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硅谷银行为专一行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国内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专注于某一领域走差异化经营道路,是自然竞争形成的,也是应受到鼓励的。一些区域性中小银行已经开始探索专注于服务科创企业,做“中国的硅谷银行”。但硅谷银行倒闭事件表明,即使是高增长潜力的行业在下行周期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中小商业银行专注发展某一领域业务时,要提升客群与行业选择能力,充分考虑客群和行业的可持续性,关注客群和行业的周期性。加强宏观分析与经济周期研究,提升跨周期经营能力。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客群和行业,前置评估和积极应对宏观政策重大调整对所选择的行业可能带来的风险。要控制资产和负债的行业集中度,防范行业风险向银行端的传导。如在我国低碳转型过程中,一些高碳行业集中的中小银行将会面临较大压力,应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