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

新中国国内使用外币的三件事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13期 作者:马昀 编辑:孙艳芳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友谊商店到直接收取外币再到外汇兑换券的三段历史,反映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如何应对外汇短缺的客观限制,同时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地位。

当前,我国已成为贸易投资高度开放的经济大国,要素禀赋格局正在从劳动力充裕向资本相对充裕转变,曾一度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外汇短缺现象已发生根本改变。早在2006年2月,我国就以8536.72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持续提升,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效的外汇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使我国彻底告别了计划经济时期外汇极度短缺的状态,进入到微观上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宏观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新阶段。本文重点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友谊商店到直接收取外币再到外汇兑换券的三段历史,反映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如何应对外汇短缺的客观限制,同时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地位。这三个历史片段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历史有序衔接,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发展史的一条重要逻辑主线,以鲜活的历史告诉人们,我国外汇资源禀赋格局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要标志,将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友谊商店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经济发展面临着外汇不足的困境。根据《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陈全庚等,2001年)一书中的记载,当时我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进行反封锁、反禁运的斗争,包括采用易货贸易方式、冻结美国企业及个人在华存款和资产、实行灵活的侨汇物资政策、参与经互会清算协定等。这些措施或开源、或节流、或改变跨境结算币种和方式,平衡了外汇收支,避免了国家宝贵外汇资源的流失。遗憾的是,该书遗漏了当时我国曾采用并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友谊商店制度。

从国际范围来看,友谊商店制度也并非我国的独创。据《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一书介绍,1930年苏联为了应对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建立了外宾商店,旨在通过向来苏联的外国人出售苏联的土特产,向停靠苏联港口的海员提供补给来赚取外汇。这是苏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在苏联境内使用外汇、沙皇金币而不是苏联的官方货币卢布进行支付结算。但这一措施不仅帮助苏联居民熬过了艰难岁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30年代工业化时期面临的外汇短缺难题。据说,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