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引导内保外贷合规发展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11期 作者:翟相如 许侃 解光明 编辑:章蔓菁
为避免内保外贷被部分企业用作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的渠道,未来可从明确内保外贷对外或有债权属性、引入数量型管理工具以及强化系统监测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内保外贷业务的管理。

当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企业跨境融资意愿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内保外贷业务风险值得关注:其在便利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容易被用作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渠道,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有鉴于此,进一步完善内保外贷管理,不仅有助于在微观上引导企业内保外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也有助于防范跨境资本的流动风险。

内保外贷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近年来,内保外贷成为境内主体开展跨境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实践中,内保外贷业务结构复杂多样,部分市场主体通过业务结构的叠加和嵌套来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一是小额境外投资叠加大额内保外贷。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发布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地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所开展的、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非敏感类项目,在投资主体注册地的省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3亿美元以上的则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实践中,部分企业往往采取“股权+债权”的替代策略,即压低境外投资规模,剩余资金以内保外贷方式在境外融入。通过这种“小规模股权投资+大规模内保外贷支持”的架构,规避境外投资备案要求和境外放款额度管理。该类业务结构的潜在风险在于,一些财务状况较差的境外企业一旦通过此类方式借入大量资金,后续往往需要通过境内主体担保履约偿还融资,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出风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