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价格上涨到全面通胀:价格如何传导
2021年以来,在巴西等资源国疫情严峻、制造国限产、发达国家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贸易链条修复等因素的支撑下,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与此同时,通胀的结构性特征依然显著,上游原材料价格已在加速冲顶阶段,下游消费品价格才初步见底。当前,市场的关注点正从简单的商品价格高点转向通胀的持续度和涨价扩散度等问题。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强势上涨,下游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则相对弱势的背景下,基于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是否依然成立?价格传导究竟依循怎样的顺序?以下是笔者的分析。
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全面通胀的传导形式
截至2021年4月,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显著。工业金属中,伦铜价格年初以来上涨33.1%至10313美元/吨,铁矿石价格上涨29.0%至1285元/吨,螺纹钢价格上涨26.5%至5545元/吨,纷纷创历史新高。化工产业链中,年初以来钛白粉价格上涨24.8%至20100元/吨,创201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持续高于5000,年初以来上涨了22.4%。此外,中国木材价格指数目前仅次于2018年年初高点,纸浆期货价格指数年初以来上涨了24.1%。
与此同时,下游消费品价格在近期开始陆续出现涨价信号。地产后周期消费中,家电、家装、家具共同涨价。截至3月,多类家电价格同比上涨高达两位数。家装建材里陶瓷、五金、木材价格指数同比也相继翻正。软体家具龙头企业则纷纷提价5%—10%以对冲影响。一般消费品中,龙头品牌接棒提价。国际市场方面,4月,玛氏箭牌糖果、可口可乐、百威亚太相继宣布提价。国内市场方面,白酒品牌从去年11月纷纷提价,蒙牛与伊利自12月对旗下基础白奶提价3%—5%。服务价格中,旅游消费开始提价,尤其是酒店住宿,均价较2019年上涨19%。在此背景下,4月国内PPI同比攀高至6.8%;但CPI和核心CPI同比仅为0.9%和0.7%,虽然已经见底反弹,但依然较为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