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疫情”答卷
德国国际收支的韧性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11期
作者:
编辑:孙艳芳
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优势,德国的国际收支形势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一定变化,但很快又恢复到常态化趋势。
德国是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受疫情冲击,德国的国际收支形势在短期调整后,很快又恢复到常态化趋势,表明德国的对外贸易及投资较具韧性。本文简单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国际收支形势,分析其在疫情前后国际收支的变化及原因,对其未来国际收支走势进行了展望,同时简单阐述了对于我国的启示。
疫情前德国国际收支总体形势
德国国际收支统计主要分为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三个部分。因为资本账户的规模较小,且主要记录转移资金,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所以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其经常和金融账户。
1971年以来,德国国际收支形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1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阶段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的差额都较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德国统计中,将资本净流出记为正数。为了不引起误解,本文将金融账户的数据进行处理,将资本净流出改为负数进行分析)。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此阶段经常和金融账户的差额明显扩大。其中经常账户呈顺差状态,金融账户则为逆差状态,国际收支也基本平衡。但在一些月份,因为金融账户逆差超过经常账户顺差,总体上会有一定规模的逆差。第三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此阶段德国经常账户出现小规模逆差,金融账户则在多数时间为顺差,总体上国际收支呈顺差状态。第四阶段为21世纪至今。此阶段呈现出经常账户顺差、金融账户多数时期为逆差,且经常账户顺差和金融账户逆差有逐渐扩大趋势。对比来看,经常账户顺差规模要更为稳定,金融账户的逆差规模则波动较大(部分月份金融账户的逆差规模较大,导致德国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