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从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看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5期
作者:
编辑:孙艳芳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第三阶段,但自2015年以来,国际收支结构已逐渐朝着第四阶段成熟的债权国演变。
近几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涉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化,国际收支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账户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国民经济四大统计账户之一,全面反映了一国经济对外交往情况,是评判国家国民经济健康状况、对外竞争力、防范涉外风险的重要依据。目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货币政策和金融周期快速演变,我国所面对的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外部输入性风险随之加大。鉴此,进一步强化对我国国际收支所处阶段和演变趋势的研究分析,至关重要。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内涵和演变阶段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系统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级账户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净误差与遗漏项。经常账户下的二级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初次收入、二次收入三个子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二级账户包括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后者又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五个子账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存在统计误差和遗漏,则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与经常账户差额之和应为零。不过由于数据源和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实编制中,各项目差额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由此产生了净误差和遗漏项,并以此实现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