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封面文章

区港联动 顺流而上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6期 作者:荣蓉 编辑:王莉
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地的联动建设,具有后发优势,体现出了中国智慧与创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相关政策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经济区域指明了发展道路,也构成了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通内外循环

从全球范围观察,自由贸易港和湾区往往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本来就包含自由贸易港,而自由贸易港又进一步促进了湾区的整体发展。中国的海南自贸港建设体现了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要求,是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刚要》的战略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赋予了海南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在“后疫情”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的联动,能为两地的发展相互提供扩充腹地,打开受疫情影响而短期有所缩减的发展空间,既可通过两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叠加,进一步增强开放力度,又可加强两地之间市场、产业等的互补协同,增强“内循环”。可以说,在“后疫情”这一时代背景下,两地联动有着立竿见影的现实意义,更有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

促进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大湾区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包括产能过剩、供求结构不平衡以及发展空间出现瓶颈、受到资源与能源的约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和人口红利减退等。

海南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00万,GDP超5000亿元。针对海南的实际,党中央明确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即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同时,要通过充分发挥海南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优势,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可见,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各有自身的资源禀赋,且具备明显的发展阶段差异性和经济互补性。

在产业方面,大湾区已经到达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二、三产业行业品类较为齐全;而海南自贸港则并未大规模发展工业,而是以旅游、医药等行业见长,未来发展可更具特色与专长。另外,在土地供应上也相对留有较大空间,其本身建设可将为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企业提供较大的市场需求,又由于大湾区与海南的地理距离近,大湾区的企业将具备更大优势,有利于解决区内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自贸港与大湾区,一方提供市场和需求,另一方提供产品与供给,这也是最具价值的两地发展联动方式。

在制度方面,一方面,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本身具备在国际金融等领域成熟的国际金融政策,能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的政策通过先行先试,也可复制到大湾区珠三角城市,有效带动内地贸易及跨境等政策的进一步优化。

在人力资本方面,大湾区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专业技术水平高,而海南自贸港则尚需大量专业人才的引入。由于历史上海南本来就曾归属广东省,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未来海南自贸港可为具备国际经验的大湾区的产业及金融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优厚的待遇。“事业是人干出来的”,两地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流动,也将有效促进区域间的联动,促成两地的共同发展。在市场、制度、人员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两地的合作必将有效扩大两地的市场空间,形成行业互补。而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增加专业人才及技术的交流,必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谨防同质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的联动中,也需注意同质化、协同不力、政策衔接不畅等问题。大湾区与自贸港,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战略方向。特别是大湾区中的中国香港,也是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这就要求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一定要避免与香港的同质化。

海南自贸港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因此,在注重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特殊性,坚持履行自身使命。在协同上,两地的建设需要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总体框架内相互配合。合作大于竞争,两地应充分利用差异化,互为不同,使协同效用最大化。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虽然两地都有各自的发展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但应避免各自为政,注意两地的发展政策能有效衔接,以使相关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两地发展。

金融是重要抓手

区港联动、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市场要素对接,既需要产业对接,更需要金融对接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方面具备多年积累,如中国香港地区,就是我国对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中资企业境外IPO,境外发债,国际银团贷款等境外融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中国香港为内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大湾区现有的金融资源,对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的金融建设,也可以充分参考大湾区,特别是中国香港的发展经验,加快建设具有自贸港特色的金融产品体系,加快海南自贸港金融资源的集聚,尽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自贸港金融产业。这将是海南自贸港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在海南的自贸港金融体系建设中,还要注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产业“和而不同”,加强发挥自身“离岸”等特色,加强金融产业链的联动和相互支持,共同拓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更大格局,更高层次。

金融业是现代产业的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也是大湾区及海南自贸港经济和产业当下和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未来两地进一步建设和联动中,也应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如防范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的风险,防范汇率、利率的风险,防范金融业过度发展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风险,防范未来海南自贸港建成离岸业务中心后面临的国际洗钱风险等。《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法治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托资金流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自由贸易港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审查,研究建立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构建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只有有效地控制了相关风险,未来两地国际化程度更高的金融业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两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建成的湾区、自由贸易港为中国大湾区、自贸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具有后发优势,标志着中国元素的智慧与创新。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地在建设中如能加强协同与联动,必将有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