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五个城市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期 作者:张明 郭子睿 编辑:孙艳芳
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前推动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京三角在中探索制度改革路径,中三角和西三角在后承接产业转移。五大城市群形成阶梯发展的雁型模式,将成为未来引领中国经济的五大增长极。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在部署2020年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在随后的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文章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特定区域率先发展与崛起,再带动其他区域实现协同发展的历史。在宏观经济增速趋势性下降、增长效率持续低迷、国际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冲突长期化和复杂化的大背景下,重新调整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与东部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消除区域之间的各种壁垒,锻造交易成本更低的全国大市场,既是中国经济确保持续增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激发消费引擎活力、推动消费持续升级的重要举措。

五个城市三角的优势对比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总结1978年至今五大区域的政策规划文件可知:珠三角发展最为领先,政策与地理优势得天独厚;长三角紧随其后,且发展势头迅猛;京三角先天不足后程发力,雄安新区颇具想象空间;西三角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按部就班;中三角起步最晚,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总体而言,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存在重东部轻西部、重沿海轻内陆的特征。这与中国经济长期的外向型特征有关,也与五大经济区域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有关。区域自身特征与政策支持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