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完善境外放款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7期 作者:张锦增 编辑:任风远

近年来,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拓宽“走出去”企业后续融资渠道,我国的境外放款政策逐渐放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明确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306号,以下简称“306号文”)出台后,我国对境内企业境外放款业务实行了本外币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管理,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部分企业利用境外放款政策便利进行资金套利套汇、规避监管的行为,影响了当前本外币全口径宏观审慎模式的监管效率。对此,应针对境外放款业务的风险点,对境外放款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进行调整和完善。

业务风险点探析

一是企业利用境内外汇差、利差进行套利,会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例如,当离岸人民币贬值幅度大于在岸人民币时,企业可以通过“境内购汇-通过境外放款渠道汇出资金-境外结汇-借用外债资金流入”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无风险套利;当境外利息成本高于境内利息成本时,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息成本获得国内资金,并在国外利率较高的地区进行放款,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上述无真实需求的境外放款,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会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幅。

二是企业将其他性质的资金借道境外放款渠道流转,会扰乱跨境资金流动的秩序。根据现行法规,利润汇出、股权溢价转让汇出等,均需纳税。而在境外放款登记审核较为宽松的条件下,企业可通过办理境外放款业务,将留置利润转化为债权,在规避缴税的同时也改变了跨境资金的实际性质,不利于管理部门准确掌握跨境资金流动的趋势和特点,会弱化监测分析和事中事后监管成效。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