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7期 作者:管涛 编辑:孙艳芳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短期影响渠道有三:一是信心渠道,二是贸易渠道,三是金融渠道。上述三个渠道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演进情形。

随着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美贸易争端也不断升温,近期更是愈演愈烈。未来如何演进?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美处理经济失衡问题的不同方式及效果

包括货物贸易在内的顺差形式的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曾经是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一度成为国际上指责中国货币操纵的重要把柄。2007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首次增加了根本性汇率失调的内容,直指大规模和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就是汇率失调,实际是指向中国。美国财政部制定的“货币操纵”三个标准之一,就包括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超过3%。过去,甚至在“8·11”汇改以后的一段时期,美国财政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一直以此为由施压人民币汇率重估。一些美国人至今仍对人民币低估成见颇深,特朗普竞选时还威胁要对中国贴上“货币操纵”的标签。

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是承认经济失衡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积极致力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就前者而言,早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做出了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重要判断,并提出要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即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2007年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就后者而言,随着经济增长动力逐步转向消费和服务业拉动,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也由峰值的10%逐步回落到2%以内的水平(见图1)。之所以2007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仍然出现了超额积累,主要与发达国家货币放水,全球流动性过剩,资本大量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关(见图1)。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并没有诿过他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经济再平衡。2012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低估。近年来,尽管美方依然因双边贸易失衡把中国放在货币操纵的监测名单上,但也已不再要求对人民币汇率重估。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