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通胀新机理及其货币政策含义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6期 作者:宗涛 编辑:张美思
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央银行关注的传统物价目标的权重应有所下调;而从更大范围看,还应更多关注资产价格和金融周期。

通胀历来被认为是经济的一大顽疾,各国中央银行一直倍加警惕。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胀问题已不再是欧美经济的头等威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通胀也进入了平稳期。其中有货币政策的功劳,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其对货币政策的含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理论的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均已掌握了通胀机理,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政策框架。其核心是制定明确的通胀目标,并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规则性。不少国家还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抵制来自政府的要求。这套框架,不但控制了货币增速,也使中央银行控制通胀的承诺变得可信。这些对成功控制通胀至关重要。

最近二三十年,这套框架几经变化,现在可能又该做出改变了。

一是传统消费物价已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消费物价指数是各国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更低的消费物价对于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非常重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对国民一生的福利而言,衣食住行、水电煤气这些日常消费对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开始下降,而教育、医疗、旅游、养老等则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意味着传统消费物价的稳定已不能代表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鉴此,中央银行关注的物价指数应该包括更多内容,并对其权重做出调整,甚至需要淡化物质目标,以最大化大多数人一生的福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