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问计境外经贸合作区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6期 作者:武常岐 编辑:章蔓菁
为了更好地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功能,企业应在政府引导下统筹规划布局,推进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并重视海外经营人才的培养。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我国企业和机构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且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近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往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了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有效推动了企业与东道国的互利共赢。与此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影响着合作区功能的发挥。如何厘清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企业在建设和运营合作区时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营现状概览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其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包括制定合作区考核办法,开展合作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等。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因素进行决策,投资建成后,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开展生产经营。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创新模式,境外经贸合作区深化了我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务实合作,获得了东道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与我国共建经济开发区和合作区,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对于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企业分享国际市场资源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对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合作区通过建立规范的园区管理制度,完善园区团队建设,为入区企业的投资运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投融资服务、商业注册、规划设计咨询、物流清关等“一站式”服务,解除了“走出去”企业的后顾之忧。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