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构建本外币协同监管框架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1期 作者:许轩 编辑:谢松燕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根据币种设有两套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管理框架。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跨境人民币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本外币割裂的管理体系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难度;因此,构建本外币统筹协同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是当前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协同监管的必要性

是切断离在岸违规套利渠道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离在岸人民币市场价格存在差异,离在岸跨境违规套利强化了经济的顺周期性,造成风险累积。人民币升值阶段,通常境外人民币升值更快,境外美元价格更加优惠,企业可通过“境外购汇、境内结汇”获取离在岸汇差,进而加大跨境资金净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贬值阶段,通常境外人民币贬值更快,境外美元价格高于境内,企业可通过“境外结汇、境内购汇”获取利差,同时加大跨境资金净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这两种套利方式均需外汇收支配合人民币跨境收支才能完成。监管实践证明,仅通过加强单一币种业务监管,难以有效防范此类套利风险;只有加强本外币协同监管,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才能有效甄别跨境人民币交易中的虚假贸易,防范跨境人民币交易成为违规套利渠道。

是落实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跨境资金流动是由本外币资金流共同组成的,因此,只有以宏观、统一、全面的视角看待和分析资金流,才能有效监测、防范和应对跨境资金流动中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跨境资金流动的形势和结构与汇率、利率及市场主体财务运作和资产配置行为的联系更加紧密,就更需要统筹协同管理。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