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资本外流压力大降 后市仍需未雨绸缪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1期
作者:
编辑:孙艳芳
尽管目前市场预期管理的成效显著,资本外流压力明显降低,但2016年仍可能出现阶段性的结售汇逆差冲击。
4月,我国外汇储备小幅下滑65亿SDR,仅为3月降幅的17%。当月银行结售汇逆差下降至237亿美元,仅为3月逆差规模的35%。诸多迹象显示,资本外流压力明显降低。这无疑有助于弱化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促使结售汇市场进一步趋于均衡。但居安思危,人民币后市能否平稳运行仍存一定隐忧,必须对结售汇逆差再次扩大以及贬值预期卷土重来保持高度警惕。
市场仍未充分理解人民币定价规则
春节后,人民币中间价严格遵循“参考一篮子货币”和“参考收盘价”的双参考原则进行定价,对打破单边贬值预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截至5月底,市场对该规则的适应期仅有3个半月,除了负责每日提供中间价参考报价的做市银行,大量企业财务人员、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从业人员、财经媒体乃至专家学者,仍未能充分理解该定价机制,广大普通民众更是处于懵懂状态。由于对定价机制缺乏深入认识,因此每当人民币发生较大波动时,境内外舆论仍然会倾向于从贬值预期、资本外流等角度进行解读,甚至习惯性地猜测央行干预是即期汇率大幅波动的主因,而对“国际汇市波动”这一“主要嫌疑人”的关注度则明显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未来人民币出现超预期的波动,特别是如果跌穿今年1月初触及的6.60的前期低位,那么即使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因“国际市场美元升值”导致以维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为定价原则的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并非代表境内结售汇市场出现大规模逆差),在K线图上也会形成人民币破位下行的假象,并很可能被市场解读为“人民币贬值预期急剧恶化,资本重现大规模外流”。这就有可能极大扰乱场预期,再次激发企业“消极结汇、积极购汇”的财务运作,将人民币的正常波动演变成强烈的单边贬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