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境外商标“保卫战”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8期 作者:杭东霞 编辑:丁小珊
如果商标被境外机构抢注,企业很可能要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商誉减值。因此,“出海”企业要制定并实施完整的境外商标注册、维护制度,并及时、有策略地回应商标诉讼。

近年来,商标抢注事件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致中和”、“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六必居”在加拿大被抢注,“五粮液”在韩国被抢注,“红塔山”在菲律宾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瑞士被抢注,“大白兔”在日本、美国、菲律宾等多国被抢注,海信的英语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商标被抢注后,我国企业无法在销售国申请、使用自己的商标,必须改用其他商标。这使依靠原商标积累的市场信息、客户认可度都无法再延续,对市场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损害巨大。而已在主要销售国申请了商标的我国企业,由于未做好日常的商标维护工作,也越来越频繁地遭受到销售国当地企业的商标侵权,如“江动”集团商标在马来西亚被侵权。

这些问题频频出现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对国际商标注册工作的不重视,对国际商标法律的不熟悉。一般而言,商标授权以注册在先为主要原则,即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如一个国家),谁先注册谁先享有商标权利;与此同时,商标的地域性保护特征又很明显,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商标注册所获得权利和保护并不能延展到其他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应该认识到,长期持有某一商标并不意味着可以自动获得出口销售地的商标保护。如果不及时在销售地进行注册,而产品本身又很有竞争力,部分国外机构很可能会抢注该产品商标,甚至进一步对我国企业提起商标侵权诉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可能要花不菲的资金购买原本属于自己的资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商誉减值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背景

A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光伏组件生产的小型企业,德国是其主要的出口销售地。A公司在销售经营中经历了被抢注、协商谈判、取回商标权利和最终建立境外长期商标维护制度的过程,其案例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案例关键点的介绍,介绍如何有效的建立企业境外商标注册和维护制度。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