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文章
三峡国际:机遇与风险的“平衡术”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8期
本刊记者:
参与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资金实力与风险防范能力是业务发展的两翼,落实到财务管理上,重点就是要提高项目的融资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
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国际”)作为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和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三峡集团的海外业务发展平台,在海外市场积极布局,成为央企“走出去”的代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旗舰板块“中巴经济走廊”中表现更为抢眼。2016年4月,三峡南亚投资的卡洛特水电站项目(72万千瓦)正式开工一年。作为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的能源项目,卡洛特电站将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OT)模式运作,计划2020年投入运营。该项目获得了丝路基金首单投资的桂冠;此外,三峡南亚还引进了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这既是对三峡国际海外投资能力的一场考验也是其国际投资水平的一次印证。
“除了巴基斯坦地区,三峡国际在巴西、缅甸、刚果(金)以及德国、英国、希腊等地的项目在2015年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各项业务再上新台阶。”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詹平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2016年,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服务好公司发展战略,控制好财务风险,保持好稳健的财务状况,为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海外投资“新语境”
三峡国际作为三峡集团海外投资的主体,统筹管理整个集团海外投资、项目建设运营等业务。三峡国际业务重点项目分布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度契合。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海外投资风险高发地区,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但作为央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肩负着历史重任,是三峡集团责无旁贷的使命。詹平原坦言,面对这样的投资环境,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三峡国际在耕耘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一直以海外投资BOT、BOOT、PPP等模式为主,这对三峡国际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