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币种汇率避险

中资企业出海东盟的汇率风险管理探讨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7期 作者:梁玥 编辑:章蔓菁
鉴于东盟各国外汇市场存在差异,企业应根据投资目的地区别制定汇率避险策略,参考货币的结算便利度,金融产品的丰富度,以及是否与人民币直接兑换有特殊安排,确定相应的货币汇兑和对冲方案。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合作框架下,中国与东盟逐步形成了“产业链共筑、市场共拓、风险共担”的互利共赢模式。然而,东盟国家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遭受重创的记忆以及经济结构、政治局势问题等原因,大多存在外汇管制且本币汇率波动较大,加大了中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难度,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布局,动态跟踪政策与市场变化、灵活运用金融工具,方能在区域经贸浪潮中行稳致远,筑牢发展根基。

 

东盟国家经济金融概况

经济概况。东盟各国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中资企业进入东盟市场面临的政治经济条件、自然禀赋等存在较大不同。按经济增长速度来划分,东盟十国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是高增长组,包括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外部投资拉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数字经济推动以及区域合作加强。第二组是中速组,包括泰国、文莱、老挝,这类国家受制于经济结构、人口等因素,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高增长组。第三组是低速组,包括新加坡和缅甸,前者主要是经济绝对体量较大,基数效应拉低经济增速,后者主要受政治动荡和外部制裁拖累。此外,如按产业结构划分,东盟各国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新加坡、泰国等是服务业驱动,越南和印尼制造业占比较高,马来西亚、菲律宾大宗商品资源丰富,柬埔寨、老挝仍以农业为主,文莱则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产业。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