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实践探索

跨境保函助力中资海外项目投融资便利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24期 作者:茅海燕 编辑:韩英彤
由于跨境保函境外项目涉及面广、境内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彻底消除,企业在跨境保函实际使用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难以预计的风险,银行应持续运用科技手段,减少信息差,助力中资企业跨境投融资行稳致远。

 

跨境保函助力境外建设项目投融资便利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3.2%,体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我国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洲、拉丁美洲等市场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及对外开放等政策吸引外资。除传统的水电、矿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新能源、绿色能源等创新项目在诸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开展,全球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及合作不仅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也大幅优化了全球能源结构。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国际航运市场回暖,全球新造船订单也创出10年来新高。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截至2024年8月末,全球新签造船订单1454艘,合同金额135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7%。

跨境保函的发展始终跟随我国对外工程项目开拓、国际贸易发展及跨境投融资的步伐。从跨境保函笔数及总额来看,非融资性保函远大于融资性保函。我国在全球基建建设、能源项目合作及船舶建造等领域,持续秉持绿色理念,通过优秀技术协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如近期津巴布韦固废发电与光伏发电项目、阿曼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项目等。中资银行跨境保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制造及绿色项目全球推进。其中,非融资性保函如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质量保函、付款保函等被广泛使用,助力“走出去”企业快速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融资性保函为企业境外项目快速融通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开展、获得新业务增长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