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历史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3期 作者:杨盼盼 编辑:张美思
未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需继续深化改革,核心是在变化的背景下继续致力于实现三个目标: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支持贸易和经济增长以及避免有损经济繁荣的政策出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近期表示,IMF应做出改革,以更好反映过去10年包括中国崛起在内的全球经济变化。11月初,IMF执董会批准一项份额增资提议,将IMF的份额增加50%,并按照各成员国目前的份额比例进行分配,以完成第十六次份额总检查。回顾历史,自1947年开始运行以来,IMF总是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之中。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IMF并未跟随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而消失或被边缘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IMF能够根据世界经济演变不断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历史视角对IMF的改革情况、动力和结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IMF未来的改革前景进行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程

早在设立时,IMF就被赋予三大使命: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支持贸易和经济增长以及避免有损经济繁荣的政策出台。这三大使命目标至今没有发生改变,但IMF自身在不断改革,从而更好地在不同历史时期达成使命。促进IMF改革的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性变迁、冲击性事件和经济思想演变,每个时期,这三个动力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结合IMF官网大事记与IMF历史学家詹姆斯·波顿(James Boughton)的研究,可以将IMF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IMF建立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时期(1944—1971年)。IMF的建立首先受到一系列冲击性事件的深刻影响:20世纪30年代出现“大萧条”,各国纷纷采取与邻为壑的战略,建立贸易壁垒,进行竞争性贬值,国际货币合作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旨在重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根据此次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IMF于1945年12月27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IMF的建立就是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确定汇率规则和资本流动规则,避免各国再次出台影响繁荣的政策。这一时期建立的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入IMF的成员国需要承诺将货币与美元保持一定比例,美元承诺与黄金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出现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在这一阶段,IMF经历了两次成员国的调整,反映结构性变迁的力量:第一次是20世纪50—60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加入IMF;第二次是冷战期间,苏联未在IMF中。经济思想方面,IMF建立的经济学理念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最为密切,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机构,凯恩斯本人也是IMF的创立者之一。调节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是IMF的核心任务,而雅克·波拉克(Jacques Polak)所创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是IMF执行这一任务的核心。波拉克模型以货币形式解释国际收支,关注国内信贷创造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在波拉克模型建立不久,波拉克的两位下属弗莱明和蒙代尔又分别建立了拓展模型,后被合并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相连,进一步拓展了IMF政策建议的边界。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