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美联储中性利率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3期 作者:陆晓明 编辑:孙艳芳
美联储中性利率的形成和变化有三个层次的驱动因素。这些因素是中性利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趋势性下降的原因,其变化方向及程度也将决定未来中性利率的趋势。

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始持续大幅提升利率,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已高于其长期平均值4.6%,并且其实际利率(扣减同期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变化)不仅已高于0,而且也高于公开市场委员会定期发布的经济预测概要(SEP)中隐含的中性利率0.5%。按照这些标准美联储利率政策已具有足够限制性。美联储政策周期的实践显示:当升息达到这样的程度通常会伴随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减速或衰退。然而2023年一至三季度美国失业率仍位于历史低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仍高于潜在水平,通胀率仍高于美联储目标值2%。这些使经济学家、市场参与者及美联储决策者面对一个理论和政策难题:上述情况究竟是因为利率政策具有长期且不确定的滞后效应,还是因为中性利率发生了长期结构性上移,是否需要对中性利率重新评估。中性利率是衡量利率政策是否具有足够限制性以及确定美联储中长期终端利率水平的主要基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美联储利率政策近中长期走势及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在2023年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以及9月议息会后的记者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表示当前实际利率水平已明显高于市场对中性利率的估计值,而未来几年中性利率水平可能比市场预计得更高。这表明美联储和市场已在重新思考这一难题。

中性利率也称自然利率或均衡利率,经济学家们习惯将之标为R星(R*)。中性利率及相关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创始。关于中性利率的概念及定义在经历了100多年发展之后目前的共识为:中性利率是使经济增长处于潜在水平,通胀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使(全球)资本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通行的实际短期利率(扣减物价变化)。这意味着在该水平上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中性的,既无促进也无阻碍作用。它在长期内相当于资本的边际实际回报率。在央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环境下,它主要指央行的长期实际利率目标值。

该概念实际应用于美联储利率决策并受到关注是始于1993年的泰勒规则。该规则意在指导美联储利率决策,将中性利率作为调节联邦基金利率的基准引入了利率决策等式;并且将之作为该等式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量。中性利率通常是对5—10年后经同期通胀预测值调整的短期利率估算值,因此它实际上也对应于美联储终端利率可能向之收敛的水平。

中性利率之所以重要,首先它是判断美联储利率政策松紧程度的金标准。当短期实际利率相当于中性利率时政策是中性的;高于中性利率时政策是限制性的;低于中性利率时政策是扩张性的。例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曾将利率提升到10%以上,实际利率最高达5%以上,但仍难以降低通胀,美联储不得不继续升息到接近20%;相反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将利率降到0,实际利率为负,但仍不足以提升通胀率。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当时的中性利率前者仍不够紧,后者则仍不够松。其次,中性利率是美联储制定利率政策以及人们判断利率政策状态,预测其走势的重要基准。再次,中性利率是决定其他各期限利率的基础。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所有期限的利率均趋势性下降,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正是中性利率趋势性下降。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