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1998—2002年通货紧缩趋势的成因、应对及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12期
作者:
编辑:王亚亚
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螺旋”是多个供需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摆脱通缩趋势既需要宏观政策支持总需求扩张,更需要从微观机制入手提升企业效益。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曾经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通货紧缩趋势,不过当时对于这一论断,多位专家持有不同看法。笔者拟回顾当时国内通缩趋势的表象、成因和政策应对思路,以期从中获得启示。
1998—2002年中国物价走势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当时中国是否出现通货紧缩存在多种看法,少数人认为中国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另外有人认为仅出现通缩压力或者轻度通缩,也有人认为中国出现重度通缩。
各方对通货紧缩的看法不同源于定义差异。经济学界主要存在三种定义:“单一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水平普遍、持续下降;“两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三要素论”则认为通货紧缩应该包括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