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专家笔谈 | 通缩往事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12期 作者:樊纲 张斌 缪延亮 邵宇
纵观历史,通缩现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20世纪70年代后,通缩现象很少出现,通胀反而成为了一种经济常态...

樊 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严格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在贵金属货币时代较容易发生。”

严格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绝对减少或增长速度过低,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导致流动性不足,从而引起总需求萎缩,物价总水平下跌。这种情况在贵金属货币时代较容易发生。例如,中国明代晚期由白银短缺危机引发的通货紧缩和英国《1844银行法案》要求货币具备100%黄金准备时期因货币短缺导致的通货紧缩。但在纸币时代,特别是在脱离金本位的纸币时代(包括1971年美国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约束让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这种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较难发生,相反由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倒是成为经常发生的事情。

这里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物价水平下降都属于通货紧缩。有一种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与通缩无关,而是与供给侧生产率提高、成本下降有关。笔者曾发表文章称这种情况为“有效降价”(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事实上,如果没有货币因素(假定货币量与产值同步增长),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本身总会导致(同等效能的)产品成本的下降(如莫尔定律描述的情况),从而引起价格的下降。中国过去30年时间里通货膨胀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导致大量工业品成本下降,而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会将成本下降传导到价格下降,电商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体制改革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均会产生类似效应。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欧洲多数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曾经发生过21年连续物价水平走低但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美国在20世纪初期也发生过7年物价完全没有提高而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