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物价回落不等于通货紧缩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12期 作者:王国刚 编辑:王亚亚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物价变动由多种成因引致。价格变动未必就是货币政策变化的函数,与之对应,弱化价格变动的负面效应未必只能从货币政策调整入手。

改革开放40多年间,中国物价上涨的频率高于物价下降。鉴于此,学术界较多地将视野聚焦于通胀的成因、机理、效应和对策等方面。与此相比,对物价下降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实践层面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率度量,中国经济运行历史中发生过1998—2003年、2012—2017年两次物价下行。

观察每次物价下行的主要成因、内在机理,可以发现虽然物价属于货币现象,这是引致部分学者将物价变动归因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底层逻辑,但实际上,物价变动可由多种成因引致,价格变动未必就是货币政策变化的函数,与之对应,弱化价格变动的负面效应未必只能从货币政策调整入手。探寻过往中国物价下行的经济效应与应对举措,可深化学术界对物价波动的认知,并积累相关经验。

1998—2003年间物价下行的内在机理和主要对策

在1998—2003年的6年时间里,中国CPI增长率和PPI增长率从高位向低位下行,出现了多年负增长的情形(见图1)。对此,学术界有观点直接套用西方原理,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紧缩,主因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提出了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提高居民收入等政策主张。但中国的实践并不支持这种认识。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