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滞胀危局

美国滞胀的历史及应对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1期 作者:贺洋 齐晓萱 谢天奕 编辑:孙艳芳
美国在滞胀初期的应对思路仍未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始终无法摆脱对经济稳定政策的执着。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结构性改革和严控货币增长,有效遏制通胀并实现经济复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美欧等主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一个高增长、低通胀并存的“黄金时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直至1983年,上述国家相继陷入到低增长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也是二战后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段全球性滞胀期。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欧美国家量化宽松、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下,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性进一步增加,欧美国家通胀率屡创新高,全球经济隐现滞胀风险。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的历史和应对措施进行回顾,以期为当前应对滞胀风险提供启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的典型事实

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滞胀“苗头”开始显现。1966年2月至1968年1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幅从1.0%快速增至4.7%。到1969年末,CPI同比增幅已涨至6.2%。从1967年开始,价格过快上涨成为历年《总统经济报告》中持续关注的经济问题。1970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称通胀已开始“全面爆发”。通胀预期不断强化的同时,市场对政府能否掌控通胀的担忧也在增加。企业预期成本上涨相继加快投资,工人预期物价上涨要求大幅增加工资。通胀已经明显根植于大众的预期中,正如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所指出的,“那些日子,精美的艺术品,甚至所有可收集的品类,都成了主要的投资标的……”

若以持续的低增长和高通胀作为评判标准,那么美国经济从1969年起已进入滞胀期。只是在1973年之前,学界和决策者们仍对在凯恩斯主义框架下达成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双重目标”充满信心,认为高失业和高通胀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并不会长时间同步出现,忽略了已经显露的滞胀“苗头”。在1969—1982年共14年的滞胀期内,通胀率总体维持高位,在超过80%的月份里CPI同比增幅超过5%,均值高达7.6%,最高值触及14.7%(见图1)。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