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灵活的汇率政策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8期 作者:管涛
如何看待和应对外资增减持可能引发的金融震荡,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长足进展。人民币储备资产份额快速上升,稳居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3361亿美元,占全球已披露币种构成外汇储备资产的2.8%,较2016年底首次披露时上升1.7个百分点。

与之对应的是,外资持有人民币资产大幅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1年底,外资持有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存款等境内金融资产合计10.8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70万亿美元),较2016年底增加2.6倍。这些外资大都是机构投资者,包括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分析应对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冲击时,央行类机构等境外投资者主动配置人民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增多,常被视作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稳定力量。不过,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让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一判断。

在中外利差收敛、俄乌冲突升级、国内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今年2月外资净减持境内人民币债券803亿元,其中净减持人民币国债354亿元人民币。进入3月,外资减持扩大到股票,到15日陆股通项下累计净卖出645亿元人民币,加速了国内股指走弱。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后,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

所有资本流动冲击都是从流入开始的。这并非价值判断,而是资本逐利的天性使然。源于“本土投资偏好”,外来投资天然对当地市场处于信息劣势,一有风吹草动,采取减少风险敞口的操作情有可原。外来股票和债券投资属于典型的国际短期资本,不会因投资者是央行类机构就会根本改变。即便外资持有的是10年、20年期的债券,只要不考虑变现成本,随时可以套现离场。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