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下的央行货币政策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5期 作者:管涛 编辑:孙艳芳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将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若干风险,但整体影响有限,我国再受到高强度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概率很小。

2021年,从新兴市场到发达国家,通胀不期而至且韧性超乎预期。到年底,美联储已改口“通胀暂时论”,加快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甚至在2022年1月议息会后表示,不排除未来每次会议都有可能加息,缩表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而我国央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综合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美联储紧缩、我国央行偏宽松,这种政策错位将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本文拟在回顾总结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当1994年汇率并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

1994年年初,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其中,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配合1993年下半年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经济从过热转为“软着陆”,通胀逐步回落,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贸进出口由逆转顺。到1997年年底,通胀由1994年10月份的高点27.7%降至0.4%,人民币汇率由并轨初期的8.70升至8.28,外汇储备由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升至1399亿美元;1997年,对外贸易由1993年逆差122亿美元转为顺差404亿美元(见图1和图2)。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被写入了“九五”计划。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