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全球通胀走势考验主要央行公信力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22期 作者:宗涛 编辑:张美思
部分中央银行修改经典的政策目标,显然是考虑到了近四十年的通货膨胀表现和货币政策的经验得失,是经过深思熟虑之举,同时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广泛地持续上涨。一种商品价格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上涨,但物价广泛继续上涨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就是货币发多了。即便是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加了,只要没有足够多的货币,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因此,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同时认为,反过来也是对的。也就是说,只要货币多了,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毕竟,货币多就意味着相比商品,货币不值钱了,用货币表示的价格就应该上涨。

然而,现实世界里货币和通货膨胀远非线性关系,同样多的货币供应量可能对应不同的价格。比如,在纸币时代,货币供应量通常呈上升态势,但通货膨胀水平会有高有低,甚至还会出现通货紧缩。老百姓一般会讨厌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钱不值钱了。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小幅通货膨胀则是更好的状态。

目前,即便是最严厉的中央银行,也不会追求零通货膨胀目标,而是希望将其控制在2%左右或以下。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仅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为经济带来活力,对中央银行来说,还意味着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只要减少货币供应就行了,通常也必然会有效果。而如果是处于零通货膨胀甚至是通货紧缩状态,即使增加货币供应也未必能拉升通货膨胀,并可能会带来股市房市泡沫、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中央银行应对通货紧缩的经验和成效,显然不如应对通货膨胀。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