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中国对美强劲出口能否持续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17期 作者:沈建光 编辑:张美思
无需对中国对美出口前景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过于担忧,但面对当前形势,中国仍应积极做好内外部的应对。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持续引发关注。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通过对大量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吸引美国制造业企业回流本土,间接导致部分制造业产能外迁出中国,影响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格局。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受中美贸易关税的影响,2019年中国对美出口出现两位数下滑。然而,疫情改变了中国对美出口下滑的形势,中国对美国出口表现强劲,再次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今年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36.9%,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不降反升。那么,展望未来,该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之后的中国对美出口?后疫情时代,其乐观局面能否持续?以下是笔者的分析。

疫情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保持强劲增长

尽管自特朗普时期至今,中美贸易关税不断加码,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出口保持较强韧性,对美出口也在去年迎来显著增长。2020年,中国重新成为美国进口最大来源地,占比达18.6%,反超欧盟的18%,也显著领先墨西哥(13.9%)、加拿大(11.6%)、东盟(9.9%)等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尽管特朗普政府的种种措施给中美经贸关系造成了巨大影响,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不降反增。这表明,美国的消费者、工厂厂家、华尔街、硅谷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仍非常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美国疫情后依靠刺激政策提振了需求,但生产受到较大冲击,供需缺口推升自华进口需求。2020年疫情暴发后,美国以空前的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支撑消费。在此背景下,美国零售同比增长于2020年6月即回正,今年1—7月的累计零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但特朗普政府对抗疫情不力,致使美国陷入“停工停产-疫情缓解-复工复产-疫情复发”的困境,生产恢复大幅慢于需求恢复。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于今年3月回正,7月同比增长仅为6%,供需缺口凸显。同时,美国的救助措施主要是向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美国个人收入在疫情期间反而大幅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与进口的增长。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