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关注“汇率新周期”不如适应新常态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1期 作者:管涛

2017年,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持续下行后首次增速回升,引发了业界所谓“经济新周期”的激烈争论。“新周期”成为一时之显学。近期,又有一种“新周期”概念被热炒起来,即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所谓“汇率新周期”。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三次遇“7”不过后,终于在去年8月份应声而破。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衰退、金融动荡、大国博弈等轮番冲击下,人民币汇率继续承压,到5月底跌至十二年来的新低。但自6月初起止跌反弹,最近又创下了一年半来的新高。于是,人民币“汇率新周期”之说越炒越热。

事实上,最近人民币汇率走强,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防控出色、经济率先复苏、中外利差扩大、美元指数走弱等基本面因素战胜了各种消息面的利空。从理论上讲,任何时点上,影响汇率升跌的因素都会同时存在。只不过,有时以升为主导,有时又以跌为主导,导致市场汇率呈现出非线性随机游走的多重均衡特征。如果以简单线性外推,往往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另一方面,影响货币升贬值的因素共存,也就导致汇率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呈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

从实体经济看,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基本平衡,显示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从金融部门看,低(升)买高(跌)卖的汇率稳定器作用正常发挥,民间对外净负债保持基本稳定,资本流动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偏中性。在此背景下,随着去年汇率突破重要心理关口,人民币汇率走势大开大合乃情理之中。比如前期,在9月18日创年内新高后,境内人民币汇率即出现了一波快速调整:9月底,中间价和收盘价各回调了约0.8%;但双节长假过后首个交易日(10月9日),中间价就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收盘价则创年内新高。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