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视角看跨境旅行收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自然人流动显著增强,技术变革、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多的便利化措施,推动了全球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2018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增加了6%,达到14亿人次,增速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境游客源国,旅行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交易项目,因此跨国旅游发展带来的旅行收支波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旅行收支的变化特征
从我国旅行收支的长期发展状况看,主要呈以下特征:一是持续逆差但逆差规模出现收敛趋势。2014年至2019年3月,全国旅行收入总规模和支出总规模分别占旅行收支总规模的2.98%和97.02%,支出规模远远高于收入规模。从趋势看,2014年至2016年,全国旅行收支逆差逐步扩大;2017年起,逆差开始收窄。二是旅行收支逆差规模变化主要受个人项下逆差波动的影响。旅行项下总逆差和个人旅行项下的变动几乎同步,说明个人收支对总体逆差格局变化起主要作用。数据变化特征显示,个人项下逆差波动幅度和旅行总逆差存在明显正相关,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636。2017年7月以来,随着个人收支逆差波动幅度收窄,逆差也相应收窄。
旅行支出和汇率变动的互动特点表明,2017年以来,我国旅行支出的实需性明显增强,旅行支出趋于理性。旅行支出的周期项(根据ARMIA模型,剔除长期趋势因素、季节变动因素及干扰因素后的时间序列,提取时间序列周期性特征的时间序列变化项)和人民币月平均中间价之间的变化关系显示,2014年至2015年8月期间,我国旅行支出周期项变化和汇率变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出现明显的顺周期特点,即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下跌,旅行支出规模相应增长(旅行支出平均增长率为9.09%,二者相关系数为0.7935);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二者开始呈负相关(剔除波动冲击后,两者相关系数为-0.7195),当人民币汇率下行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跟风支出,反而在人民币汇率上行时,支出规模相应增加。这说明,2017年以来在外汇管理政策的正确宣传引导下,逐步形成了稳定、理性的社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