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天地
走进MT759报文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5期
作者:
编辑:韩英彤
商业银行应在保证对应栏位使用准确的前提下,挖掘更为多元化的使用方法,加快银行系统对MT759报文相应板块的升级进程。
报文作为银行之间沟通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国际结算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银行间的沟通效率、降低贸易成本,SWIFT组织在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于2018年11月份进行了报文格式升级。MT759就是诸多新增报文中的一种。本文主要从MT759报文的设计及实务运用方面进行分析及探讨。
MT759的替代作用
在SWIFT组织前期调研时期,各大成员银行或多或少都提出了处理杂项报文的问题。对此,MT759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逐步取代MT799类型报文。根据其官方文件,“MT759是作为跟单信用证、见索即付保函、备用信用证或其他形式承诺书的自由格式报文,名称为多用途结构性报文(“ANCILLARY TRADE STRUCTURED MESSAGE”)”。
随着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的发展,SWIFT系统贸易类最为常见的加押自由格式报文MT799,在实务运用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首先,是MT799被过度使用。根据SWIFT组织的相关规定,在有其他类型报文可以使用的时候,应尽量优先使用相对应的功能性报文而不是MT799,但实务中,滥用MT799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如在发送电提不符点报文之时,有些银行也会使用MT799列明所述不符点,尽管稍微严谨一些的银行会在报文开头显示“PLS TREAT THIS MT799 AS MT750”之类。但此类报文使用MT799发送,显然不符合报文的使用规范。其次,MT799报文格式设计过于简单。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在越来越倾向于集约化管理模式的趋势下,将会导致在业务高峰期,收报行无法通过简单预判将报文快速送达至具体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