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疫情之下外贸企业操作指引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5期 作者:王峰 编辑:吴梦晗
疫情发生后,外贸企业需要基于商业合同,在供应、生产、交付等各个环节充分与合同订立方进行沟通并积极磋商,以减轻疫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商业风险。

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下文简称“WHO”)2020年1月31日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下文简称“PHEIC”)后,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对中国实施暂时旅行限制或是暂时禁止进口来自中国的部分产品。中国各地也不得不采取包括延迟复工、控制人员流动等措施,来全面管控疫情。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再加上疫情本身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下降、旅游和消费受阻等因素,企业的日常经营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世界工厂,疫情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业务。

鉴于目前疫情的发展情况,对陆续开工的外贸企业而言,物资供应能否满足正常生产需求,产品能否准时向境外客户交付,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对如今特殊的局面,外贸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应对方案,并从不同角度研判相关方案的可行度和效果,权衡各方利弊,找到最优解,并预备合适的备选方案。

确保上游供应

目前,中国境内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如建议从外地返回后自行隔离14天等,致使企业普遍不能按时开工。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上游供给能力的保障。一旦上游供应不稳,会直接影响下游的开工效率和生产能力。如果外贸企业能够确保自身的上游供应不出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生产,就会大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会给境外客户以信心。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