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封面文章

纺织业觅路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22期 本刊记者:章蔓菁
纺织产业对外转移主要受客观经济规律的驱动;与此同时,国内纺织产业在整个产业链综合配套方面,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纺织业的对外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2.3亿美元,占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7.12%。《中国外汇》记者经过调研发现,纺织企业对外转移主要受客观经济规律的驱动,而国内纺织产业在整个产业链综合配套方面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未来,纺织产业有望通过国内外统筹布局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成本驱动  关税助推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近代纺织工业化生产开始,纺织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历经多次转移,全球纺织制造中心基本循着“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内地”的路径转移。随着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国内纺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历了近十年的黄金增长期。其后,随着自身发展的不断成熟,纺织产业的对外转移步伐悄然开始并逐渐加速。这其中,东南亚成为纺织企业海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纺织服装产业贸易投资合作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6年—2019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企业对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13.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6%。

回顾纺织产业的对外转移历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认为,从性质来看,大部分纺织企业并不是关掉了国内产能去海外投资,而是在海外开展增量投资。从动因来看,纺织产业比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是从纺纱企业开始:受棉花配额带来的国内外棉价差影响,一些上游纺纱企业开始前往东南亚进行投资,以降低棉花采购的成本。此后,随着TPP谈判的呼声高涨,为获得协定下的关税优惠,一些采购商开始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订单,带动下游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与此同时,国内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人工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成为纺织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的重要原因。

作为国内色纺纱行业的龙头企业,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隆东方”)从2013年开始就在越南建设生产基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游纺纱企业,棉花采购成本占据了公司85%以上的原材料成本,而在越南设厂可使公司不受棉花配额的限制,直接按国际市场价格采购棉花。再就是当地的水、电、人工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也较低,且有着丰富的适龄劳动力。“越南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达成的广泛的自贸协定,还可以为我们降低不少关税成本。此外,越南给予我们的税收优惠力度也比较大,设有十五年的税收减免期,其中前四年免收所得税,中间九年适用百分之五的所得税税率,后两年适用百分之十的所得税税率。这对我们来说,也有比较强的吸引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袜生产企业之一,浙江健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盛集团”)也是从2013年开始在越南设厂生产棉袜。“2012年,公司个别客户开始往东南亚转移订单,成为公司对外转移的起因。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出口型企业,客户在全球采购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做相应的全球化布局。”健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越南在关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人工成本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成为近两年影响企业对外转移的新变量。2018年以来,一些上市纺织企业发布公告,宣布增加在东南亚的投资,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报告》显示,2016年—2018年,中国纺织行业对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速达28.5%。其中,2018年投资额为5亿美元,比2016年增加64.3%。

“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纺织企业的对外布局速度,因为不管是纺织代工企业还是采购商,都希望规避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华珊表示,“但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哪家企业是单纯因为贸易摩擦的因素而实施对外布局的。该出去的企业在前几年就已经出去了,贸易摩擦只是使一些企业增加了海外产能,也促使更多企业开始关注海外投资。说到底,企业最终会依据自身整体战略的考虑做出决策。”

在加快对外转移步伐的同时,纺织产业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洗牌。Wind数据显示,我国纺织业企业单位数在保持多年稳步增长后,于2011年首次出现大幅下降,从此前高峰时的3万多家下降到2万多家,2017年以来更是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万家以下的水平。原国泰君安研究所策略分析师,现中南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朱琦认为,正是因为行业的整体性收缩,才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企业的对外转移。“在行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都会生存得很好;但当行业进入收缩期,内外部挑战加剧时,企业就需要通过追逐成本洼地来获得更高的毛利,以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全球化布局正是龙头企业提升毛利、抢占份额的策略之一”。

管控风险 面临挑战

从财务表现来看,纺织企业的对外转移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不少企业的越南子公司收益情况良好,为企业贡献了可观的业绩。然而,故事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在调研中,多家纺织企业表示,对外转移并非一蹴而就,具体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纺织企业的对外转移同样面临重重挑战。

最直观的感受是成本的上升。不少企业反映,最近几年越南的水费、电费和员工工资都在上涨,特别是员工工资,上涨速度还要快于国内,目前的员工工资水平平均在300—400美元/月。在企业看来,虽然越南员工的工资基数较国内低,但在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原先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已不太明显了。

如何在当地进行管理也是企业在不断摸索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管理的难度要显著大于国内。“越南就没有开设纺织工程这类专业,我们现在招进来的工人,原来基本都是农民。”百隆东方相关负责人说,“再加上语言不通的问题,越籍员工的成长速度距离我们的预期还有不小差距。”

不少企业表示,一些国内常用的管理方法,走出国门之后可能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即便是支付加班费,员工也只会工作八小时。有时在一些员工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文化风俗上的差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矛盾甚至引发打砸抢事件。“在管理上要更加细致,不要让劳工矛盾积累,尽量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规章制度要明确,管理岗位要尽量培养当地员工,这样劳资矛盾可能会少一些。”百隆东方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产业链配套问题更是不少纺织企业对外转移时的痛点所在。一条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包括“棉花生产和纤维制造-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制造-品牌经销”。各环节环环相扣,上游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下游交单的延迟。特别是随着“个性化、快时尚”的流行,生产端逐渐从过往的大规模生产走向“小批量、多品种”,从而对产业链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纺织产业链配套完善,所有环节都能得到快速的响应和配合,一家企业所需要的原辅料、染化料、包装物,可能在方圆几十公里以内就能找到供应方;而在东南亚,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配套。以印染为例。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缺少印染项目所需的人才、技术以及稳定的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条件。而即便是在纺织产业基础相对完善的越南,也因为环保等原因大幅提高了印染项目的审批门槛,加大了印染项目的配套难度。”华珊介绍说。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企业在接单时就不得不留出更长的周期,”百隆东方相关负责人对此也感受颇深,“在国内,如果一些常用配料发生缺货,一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东南亚和国内在这一块还是有差距,一些染化料、原材料和配件,还需要从国内发过去。”健盛集团在越南建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当地产业链配套不成熟的问题。“我们最开始去越南投资时,当地上游产业链配套很不完善,导致我们在辅料和印染上受限。”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解决这一问题,集团在越南的兴安省建立了配套的印染项目和辅料加工项目,以打通产业链配套过程中的瓶颈,保证产品的交期与品质。

华珊认为,掌握技术、资金、人才且有国际经营能力的大企业,更适合实施海外投资;小企业如果贸然走出去,会面临较高风险。“现实中,服装企业单个对外转移的案例比较少,‘走出去’的还是以龙头企业为主,配合全球的订单和供应链,做全球化的布局。如果企业现在有对外转移的想法,不能只考虑成本和贸易环境因素,还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调查,对自身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有一个事先的评估”。

统筹布局 转型升级

尽管从微观层面看,纺织企业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实施的对外转移,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综合成本、劳动力供给以及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的裹挟下,国内纺织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对此,华珊认为,一方面需要重视全球贸易政策变革对产业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对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保持信心。“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是唯一一个能够从头到尾覆盖纺织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国家。”华珊说,“目前虽然一些产业链下游的纺织服装代工企业向外转移,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下游的产能增加也比较快,但一定时期内我国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仍然相当大。另外,下游终端的产能转移,还会起到带动产业链前端出口的作用,2019年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248.2亿美元,同比减少2.6%,但纺织品则同比微增0.4%。”

对于不少企业而言,虽然近年来自身的海外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但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内需市场等优势,国内仍具有难以替代的吸引力,统筹布局国内外产能也因此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作为国内服装代工巨头,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申洲国际”)在2019年半年报中披露,2019上半年,集团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3.1%,国内市场已成为集团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帮助集团降低了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继续扩大海外基地产能规模的同时,集团将进一步优化国内基地的资源配置,未来将最终实现国内外生产基地的面料和成衣产能各自配套。

百隆东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于国内产能和海外产能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目前越南的产能同步生产白纱和色纺纱,国内的产能则全部用于生产色纺纱,越南的市场与国内相比还是比较小,加上色纺纱本身就是小众品种,如果越南的产能全部做色纺纱,当地市场没法消化。”他接着说,“未来,越南生产基地着重发挥低成本、规模化的优势,国内的产能则力求通过设备升级和产品升级,向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向靠拢,以此提升议价能力。”健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外销占比较高的出口型企业,公司一方面积极通过产能布局参与全球化竞争,在越南的棉袜生产线顺利投产后,于2019年开始在越南投资建设无缝针织服饰生产项目;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市场,公司在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和自有品牌方面做了相应的尝试。未来,也会考虑给国内的品牌客户提供代工服务,挖掘内需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此前曾撰文指出,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消费革命到来之时,我国纺织产业亟需突破价值链低端,寻求高质量的发展。对此,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除了在海外布局制造产能,还通过建设研发设计中心以及收购品牌等方式,向世界纺织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渗透。与此同时,智能化生产也为纺织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上游的纺纱企业还是下游的服装制造企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原先1万锭产能可能需要三百人,现在1万锭产能平均只需要50—60人。服装企业在近两年也开始做大量的模板化开发,通过技术升级让缝纫工艺模板化,有效降低了员工的培训成本。”华珊说。

在朱琦看来,虽然国家并没有单独就纺织产业出台刺激政策,但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的推广,会给所有的产业带来潜在的提升空间,关键在于纺织产业如何把握这一次的机遇。“中国已经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如何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每个行业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