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回归常识看经济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4期 作者:谢亚轩
从过去的经验看,每当资本市场讨论的中心是长期问题时,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市场形成了一致预期。每到这个时候,回归常识也许更有益处。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其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左右?又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面对这些问题,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显得苍白无力,毕竟经典的宏观经济学从创立至今尚不足百年。而仅仅凭借这样一张残缺不全的“航海图”,就要求宏观分析师为投资者提供“航行指引”,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资本市场就在那里,可以充分交易所有的信息,而信息中虽有答案,但更多的是未知的谜题。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周期”至关重要,以至于霍华德·马克斯径直选择以“周期”为其新著命名。宏观分析有时会讨论60年至80年左右的长周期,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的力量——技术进步、债务消长,亦或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人口因素。

谈及技术进步,悲观的观点认为,我们已经穷尽了容易利用的所有技术,“低垂的果实”已被采摘一空,如果再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出现,全球将因经济停滞、分配不均而陷入战争状态。债务重压则被认为是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罪魁祸首之一,从历史经验看,无代价的去杠杆似乎不可能发生。至于人口因素,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欧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加入到全球分工体系这个事实,对于理解过去40年全球曾出现过的相对高增长和低通胀格局有重要的解释力,无疑也是解释全球经常项目差额分布、国际资本流动、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和债券长期牛市的重要因素。但从现在的形势看,一方面,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日渐老去,来自南亚、东南亚、中美和南美等国家的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否具备同样的生产效率是个疑问;另一方面,以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未来究竟将得以强化还是全面转向保守和封闭,尚不得而知。

其他的问题还有,一个再次四分五裂的全球经济中,上世纪60至80年代大行其道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将重新出现,以及通货紧缩的威胁是否会再度让位给通货膨胀的困扰等。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