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忌“一刀切”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3期
作者:
编辑:王莉
银行在审核外汇衍生品业务背景的真实性时,应淡化事前准入管理,着重落实实需原则的事后审查。
2019年,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多变,人民币汇率维持双向波动的格局。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深入人心,相关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日益成熟。在风险中性的指引下,企业对运用定制化的外汇衍生品避险有了更多需求。这对银行在客户需求把握、结构化产品设计以及背景审核等各个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定制化的结构性产品助企业精确化风险管理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呈现出“弹性大、时间跨度短”的特点。这样的波动特征催生了很多独特的避险需求,它们都可以通过期权套保产品得到满足。
在汇价平稳阶段,企业并没有强烈的套保动机,但又需要提防潜在的外部冲击导致市场情况突变。这催生了企业既需要利用外汇衍生品防止极端情况的冲击,又希望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保留一定风险敞口的需求。显然,普通的远期产品难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而诸如“领式期权”之类的期权组合,则能够通过普通欧式期权的“一买一卖”来实现企业的定制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