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汇率风险再聚焦
2018年是全球风险事件频发的一年,特别是新兴市场汇率的大幅贬值,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土耳其、印尼、巴西、南非、墨西哥以及阿根廷等国本币对美元出现超过20%的贬值,部分国家贬值幅度甚至超过50%,堪比一场金融危机。2019年,在发达国家经济可能放缓的大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预期再遭下调,汇率风险可能会持续暴露。这些出现本币大幅贬值的新兴市场国家,很多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其中既有 “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也有区域重要贸易伙伴,个别货币甚至是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指数构成货币。近年来,通过货贸出口、工程承包乃至直接投资等方式,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积极拓展市场,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增加了自己在这些国家的风险暴露。其中,汇率风险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此轮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的背景下,银企有必要对涉及这些国家的汇率风险予以认真分析,并思考应对之道。
新兴市场汇率风险分析
从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的实践看,目前凡是涉及货物贸易出口,且中国出口企业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短期收汇的,计价与收汇货币主要为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不承担新兴市场国家本币对美元的汇率风险,属于最为有利的情况。当然,在个别业务中,如新兴市场本币较为稳定,卖方竞争较为激烈导致买方议价能力较强,中国出口商为了争揽业务,不得不承担汇率风险,也存在与买方约定以该国本币计价但以美元进行支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合约签订日距实际支付日时间较长且不存在汇率或价格调整机制,新兴市场本币在此期间出现贬值,将导致中国企业收到的美元金额减少,汇率风险将造成实际损失。
在中国企业近年来对上述新兴市场国家“走出去”的核心业务领域——工程承包或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汇率风险的表现更为复杂,需要重点分析。该类业务涉及支付周期通常在1年以上,经常超过5年;项目建设或投资均在新兴市场国家当地进行,当地业主支付对象通常为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子公司。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该类支付并不涉及跨境支付,因此不允许当地业主以美元支付,仅能通过以美元计价,以该国本币支付的形式支付给中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资企业实现了美元计价,但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的不同支付日持续收到该国本币现金流入。如果交易条款不包含支付日汇率调整机制,在汇率参照日至支付日期间,该国本币大幅贬值,或企业由于操作延误或该国汇兑限制,无法将收到的新兴市场本币及时兑换为美元,则该国本币贬值将对中资企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