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专栏

泡沫风险需防范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0期 作者:沈建光
今年经济数据要好于去年,稳增长的紧迫性降低;但同时也要警惕杠杆率提升和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

随着政府保增长措施对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当前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今年要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一是房地产基本面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二是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处于扩张区间。三是工业企业利润有明显反弹。四是发电量数据非常强劲。五是排除因统计数据挤水分而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异常大幅下降的辽宁后,1—8月全国投资增速超过10%。六是铁路货运增速3年来首次转正,重型卡车销量回升。七是汽车生产与消费都有显著提升。八是修正的克强指数也从-5%的最低水平反弹到3%左右,改善十分明显。九是工业品价格反弹。十是政策发力显著强于去年。

在去年GDP为6.9%的背景下,上述数据表明,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更高,保增长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但由于部分官方宏观数据低估了实际经济恢复情况,政府的保增长政策力度未减反增,导致某些领域出现经济过热,杠杆过高的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在笔者看来,房价过快上涨将给经济回暖的可持续性带来隐患,特别是以下八大风险需要警惕。

风险一是新常态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收入未有上涨预期,缺乏基本面的支撑。当前,我国经济主体活力仍然较差,但房地产市场一枝独秀,高杠杆透支了居民对未来收入与经济的预期,一旦情况转差,金融风险必将增加。

风险二是从房价基本面指标来看,中国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可承受范围。根据对中国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的测算,笔者发现,当前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已经远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二线城市中,南京、厦门、苏州,房价也已经超过了收入可负担情况;深圳、厦门资产泡沫情况更为突出。

风险三是恐慌性购房、投机性购房增加经济脆弱性。与去年的股市类似,当前,隐性首付贷、消费贷绕道进入房地产、P2P网贷、民间过桥资金等产品大量进入房市,使得当前过快上涨的房屋具有更为明显的金融资产的属性。投机需求增加,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必须引起警惕。

风险四是住宅用地供给不足,楼市“香港化”趋势明显。尽管中国整体国土面积较大,但住宅用地整体水平较低,供给受到制约。这点与香港情况类似。一方面,当前中国主要土地是耕地,而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不能碰的;另一方面,城市大量土地又被建设用地占据,留给住宅的用地少之又少,这也是住宅用地拍卖地王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风险五是房价过快上涨加大收入差距,损害社会公平。正如香港楼市所反映出的问题,一旦房价涨幅超出普通民众承受能力,势必会拉大收入差距,加剧社会矛盾。2003年到2015年年间,香港整体房价上涨了4倍,同期香港普通民众的居住条件并未得到改善。当前,香港爆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与收入差距扩大有较大关系。

风险六是房地产一枝独秀,或将遏制实体经济转型与创新。比居民加杠杆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利润丰厚,远超出实体行业收益,打击了企业家创新的信心。不少企业家卖掉企业进入房市的现象令人担忧。与此同时,高房价无疑推高了创新的成本,挤压了有创新潜力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经济转型。

风险七是房地产政策绑架政府,使政策进退两难:如果出手调控,政策力度把握不好有可能会打击经济;但若不出台政策,恐慌性购房推高房价将加大金融系统风险。

风险八是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当前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指标远超国外,出于资产配置需求,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选择海外房产进行配置。由于中国楼市价格存在一定修正的空间,加之美联储在12月的加息预期存在,给人民币带来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总之,笔者认为,今年经济数据要好于去年,稳增长的紧迫性有所降低;但同时也要警惕杠杆率提升和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其关键在于扭转恐慌性购房的预期,比如增加充足的土地供应,引导信贷资金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启动地方房地产政策,避免资金过度进入房地产市场。而从长远来看,改革没有捷径可走,通过居民加杠杆帮助企业降杠杆的尝试是有风险的;切实推动结构性改革,比如国企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者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