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闯关金融衍生品市场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3期 作者:董泽宇 编辑:丁小珊
企业在进行衍生品交易时应注重风险控制,从治理结构、激励手段和风控能力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以真正发挥其平滑市场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

在现今的国际市场中,金融衍生品已经渗透于多种影响力极大的商品和服务当中,如国际信贷的资金成本就部分取决于利率衍生工具和信用违约互换,国际能源价格变动也受制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衍生金融工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渐升级。面对国际市场价格日益加剧的波动,“走出去”的企业对衍生品的作用应更加重视。

国际市场的开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衍生品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屡屡失效,企业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甚至可能要面临投机行为导致的金融败局。企业如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分析工作失效的深层原因,进而强化对衍生品业务的监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衍生品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强有力的治理层参与。从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角度来看,衍生品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控制的特征,一旦风险事件发生,企业除了被迫履行合约很难有其他的选择。这意味着事前风险防控的意义远远超过事后的风险应对。而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风控手段有效运行的前提之一。巴林银行危机是最著名的衍生品投机事件之一。该行交易员尼克里森突破层层监管,大量投机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最终造成9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损失。这一巨额亏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虽然审计机构曾多次就异常情况提示治理层注意,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甚至在风险暴露的当年,公司高层仍然向其账户拨备大量保证金款项,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清算。回顾衍生品风险案例,治理层缺位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破坏了企业的风控环境,且一旦治理结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则风控措施很可能形同虚设。这是因为,在不注重风险控制的经营层手中,衍生品往往被用于杠杆投机。例如在中航油事件中,就是由于公司领导层独断专行进行境外石油衍生品投机而酿成巨亏;中信泰富经理层也是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巨额金融衍生品交易。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