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优化存款准备金政策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7期 作者:熊启跃 编辑:孙艳芳
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向流动性管理功能转型,形成市场化准备金利率支付机制,建立多层次准备金制度和差异化考核要求。

存款准备金是我国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体经济增速趋缓,货币运行通缩压力显现,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矛盾突出,高存款准备金率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不符合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向流动性管理功能转型,形成市场化准备金利率支付机制,建立多层次准备金制度和差异化考核要求。

国际经验

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从各国实践来看,以下几方面经验具有启示意义。

一是随着时间推演,多数发达经济体倾向于将存款准备金定位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其货币调控和宏观审慎功能不断弱化。成熟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以利率调节为主,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将存款准备金视为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成熟市场金融脱媒程度较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只能覆盖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涉及的机构和资金并不全面;其次,相较于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化“微调”工具,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大,且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各国央行对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决策均非常谨慎,1年调整1次以上的情况较为罕见,而较低的调节频率与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之间并不兼容。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