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封面文章

互联网金融的“长尾”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6期 本刊记者:王莉
企业“金融+”以普惠金融的“长尾效应”,使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更趋完善。

“二八定律”——80%的银行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一直被各家银行视作金融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企业“金融+”恰好颠覆了这一定律,它们的普惠金融路线充分发挥了“长尾效应”,使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更趋完善。互联网金融经过从草莽时期套利者横行,到专业金融机构纷纷入局,再到监管逐步介入的发展,目前,整个行业已进入到规范发展、版图格局在洗牌中逐渐明朗的关键期。如何正确看待企业“金融+”的布局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杭州挖财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峰。他曾就职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国际金融研究所,是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重点课题小组负责人,也是中国银行村镇银行控股公司、信贷工厂业务板块的创始人之一。

C=《中国外汇》 W=王志峰

C: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示范效应下,国内许多传统企业也纷纷触网。作为行业的资深专家,您认为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W:首先,是为了突破收益困局。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互联网金融,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寻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如OTA公司在2015年纷纷投身旅游金融业务,就是因为旅游产品毛利率较低且成本难以下调,纯旅游业务利润空间有限,而高端业务出境游又不成熟,因而急需找到能带来盈利的入口。沿着这一路径发展的企业,其新的金融产品与公司原有业务关联度可能不高,但打开了获利渠道,靠金融业务即可获得直接收益。

其次,是为了延伸基础业务。许多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是沿着原有业务向外延伸。比如阿里巴巴基于旗下电商平台,使用支付宝为其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又基于支付宝的余额,推出余额宝实现增值服务。企业在发展互联网业务的同时,努力寻找其与金融服务的契合点,以撬动金融与互联网业务的协同发展。沿着这一路径发展的企业,金融业务本身的收益并非其最重要的目标,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增强原业务体系的收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京东启动“京东白条”消费信贷业务之后,带动了原有电子商务收入的增长。

第三,谋求战略转型。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进入到3.0时代。从草莽时期套利者横行,到专业金融机构纷纷入局,再到监管逐步介入,行业已进入到规范发展、版图格局在洗牌中逐渐明朗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许多企业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并不仅仅是看重其带来的盈利及产品服务的扩展,而是谋求战略转型升级,建立金融服务生态圈,看好互联网金融在企业未来生态体系中的价值。

C:许多企业都将互联网金融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并积极探索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模式。那么传统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目前有哪些模式?

W: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产融结合模式。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是一种金融与企业运用资本股权,同时在人事之间相互运作与积极参与,两者融合并协同成长的企业运营模式和过程,以形成一个更加相互信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企业集团共同体。产融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多元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并能有效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体现和必然趋势。

如在“海尔消费金融”的资源方中,海尔集团具有家电产业、客户大数据等优势,红星美凯龙拥有全国160多家大型卖场以及众多家居产业资源,绿城电商具备上游房地产资源以及下游家居、建材资源,中国创新支付则打通了金融支付通道。在多方优势资源的联合下,海尔集团通过产融结合的方式快速打入了消费金融领域。

二是O2O模式。O2O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信息优势分享富余资源和改善非理性溢价,实现消费者剩余价值和生产者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传统商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布不均,造成可替代性的伪需求。O2O是基于互联网信息上的“虫洞”效应,对接终端消费者,延伸服务链,通过改善非理性溢价和对富余资源的再配置,形成强需求的商业模式。部分传统企业基于原有的线下渠道和场景,通过“互联网+”手段,打通线上金融服务路径,形成O2O服务闭环体系,以实现对金融领域的介入。

如苏宁消费金融采用O2O的运营模式,嵌入了苏宁易购线上的消费场景及线下的消费支付。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征信,技术变革正在带来征信行业的变革,尤其是大数据的运用。对数据的开发离不开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苏宁消费金融通过对消费者线上线下的交易行为、消费习惯的积累,使得用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变得立体。

C: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在布局金融领域时具有哪些差异性?

W:目前许多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如渠道销售、支付、征信、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保险、众筹等。

企业跨界介入金融业务布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渠道业务覆盖最广。企业通过渠道代销金融机构的现成产品门槛低,且用户接受度高。特别是具有财富增值功能且风险性较低的一些理财产品(如宝宝类产品),在金融投资产品中用户面广、流动性高,还可为渠道本身吸引一定的流量。因此渠道业务成为很多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开拓的第一站。

二是消费金融广受青睐。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各类互联网公司纷纷利用其线上场景、流量和数据优势进入金融领域,针对消费群体推出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比如阿里以电商场景为基础,推出花呗和借呗,通过不断扩展场景来聚集线上线下的数据,获得的信用记录则进一步支撑预授信、审批、贷后等流程,从而实现了消费金融产品的高效性。除了BAT大型互联网公司,许多垂直平台也利用自身交易优势和特定场景介入金融业务。如途牛基于旅游交易环节推出旅游分期、出境金融等金融产品。但OTA公司进入相对不熟悉的金融领域是否能做好风控,仍是一个业界关注的话题。

三是传统企业打造一站式金融。传统企业拥有强大的上下游基础,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都有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供各式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本身可为公司带来良好的盈利,同时也利于增强上下游客户的黏性,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还可进一步提高企业产业链的整体运作效率。比如苏宁已经成立了面向供应商的小额贷款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在中游,其上线了为苏宁售后、物流等服务商提供保险计划的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以及基金销售业务;在下游,则布局了消费信贷业务。此外,苏宁还提供包括保险、众筹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产业链上的一站式金融。

C:目前,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燎原之势,其发展趋势如何?

W:当前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热情确实正逐步高涨,并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一是互联网助力了供应链金融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浪潮的带动和传统企业跨界介入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模式。首先,银行不再是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绝对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的革新,更多传统企业利用自身在信息、交易及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纷纷转型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主体。

其次,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迁徙。利用互联网技术,传统企业得以使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供应链金融因此而大大降低了交易和融资成本,提高了效率。最后,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供应链金融覆盖众多小企业成为可能。在服务对象上,原来的供应链金融只是针对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而“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则能够很好地将以前供应链金融无法覆盖的中小企业涵盖进来,更好地发挥“长尾效应”,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二是消费金融进入了蓝海市场。在转型压力下政府对消费刺激力度的加大,加上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4 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预计,2016—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会维持20% 左右的复合增长率,至2019 年将超过37万亿元,较2015 年增长1倍。消费金融万亿级蓝海市场打开。

十二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互联网金融,并提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在政策助推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消费信贷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消费金融要想获得持续、高效的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公司已有的渠道和场景,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体现信贷本质的大数据技术能力。

三是跨界合作共建生态圈。由于部分金融业务受到牌照的限制,企业要想介入更多的金融领域,形成完整的生态圈,仍需要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目前部分行业领先的企业已通过投资入股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夯实了合作关系。从政策层面看,无论是2015年7月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是2016年3月三部委印发的《加强信息共享 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都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产融合作,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企业集聚,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从实际情况看,互联网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从“传统金融颠覆者”向“转型助力者”转变,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敞开怀抱,共同探求互联网金融的新格局。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个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这是“互联网+”的精髓,也是新的生态规则下的一种必然结果。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