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务

对信用证业务发展的深层思考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3-4期合刊 作者:原擒龙 编辑:韩英彤
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目前尚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银行同业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信用证业务是国际结算三大结算工具之一,也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信用证业务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备用信用证,我国还有国内信用证产品。上世纪60至70年代,信用证一度成为全球贸易中的首选结算方式,最高时在欧美国家的使用率达到70%以上。此后,随着结算方式多样化和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的调整,赊销等结算方式在欧美国家的使用逐步增加,信用证的占比缓慢下降。但这一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出现了变化,在国际贸易市场大幅动荡的环境下,信用证的安全性、银行信用的可靠性又重新得到客户的重视。按照国际商会的统计,近年来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占比约在20%左右,其中欧美国家约为15%,发展中地区约为30%,中国约在17%~18%之间。根据SWIFT组织的数据,从2010年起,全球MT700报文数量保持在每年460万~480万笔,其中亚太地区信用证使用量最高。这是信用证在全球使用中的现状。可以看出,信用证在我国仍为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之一。

信用证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和我国的政策导向看,未来一个时期贸易金融业务有着巨大的业务发展机遇。信用证作为结算技术含量最高、贸易融资种类最全和中间业务收入最丰富的业务,自然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一是如今全球化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依然是大势所趋,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仍在稳定地增长。我国对外贸易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信用证仍为首选结算方式,信用证业务还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二是从我国的发展战略来看,在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等内在增长动力,以及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汇率与资本项目改革、外贸稳增长及“互联网+”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将进一步增长,企业对跨境金融服务,尤其是贸易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必然会相应快速增长,银行在贸易金融领域将大有作为。三是从贸易金融产品发展路径看,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新型贸易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例如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双币、双币双期信用证,以及与客户融资理财等综合性需求相关的“理财+避险+融资+结算型产品”等均有较大发展。

但在这样的业务机会下,信用证业务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