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美元的困境:“特里芬两难”与“金德尔博格陷阱”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14期 作者:陈达飞 编辑:王亚亚
“特里芬两难”并不局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所有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共性。

2025年初以来,在“美国例外论”被证伪的叙事之下,美元指数持续下行,从1月13日的高点110.2回撤到7月1日的低点96.4,回撤幅度12.5%。4月“对等关税”冲击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一度出现“股债汇三杀”,再联想到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任斯蒂芬·米兰(Stephan Miran)在2024年11月发表的《重构全球贸易的用户指南》(以下简称“米兰报告”),引发了市场对于“去美元化”、美债“安全资产”属性和国际货币体系等问题的热议。

1959年,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断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并预言其崩溃。他预见到,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对储备资产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终将过度扩张自身信用,以致出现美元贬值的信心危机。这一矛盾后来被称为“特里芬两难”。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特里芬提出,由于美元取代黄金而成为结算与储备货币,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海外的美元需求会越来越多,这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以向其他国家输出美元。但是,维护美元币值的稳定又要求美国是一个顺差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麻烦不断。面对美元挤兑压力,尼克松政府先于1971年实施美元对黄金贬值(即“尼克松冲击”),最终在1973年放弃美元可兑换性并任其自由浮动。

实际上,“特里芬两难”并不局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所有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共性。这一逻辑可以用来解释英国债务规模的扩大最终是如何导致英镑信心危机的——部分原因是法国试图变现其持有的英镑储备——这最终导致了1931年英镑贬值,并迫使英国退出金本位制。正如“米兰报告”所言,“我们仍然生活在特里芬世界”。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