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制度完善和服务创新 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外汇》:2025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刘斌: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经济交往、人员双向交流日益密切,我国涉外交易更加活跃、要素跨境流动更趋频繁。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始终牢记“外汇为民”的初心使命,持续提升资金结算服务质效,切实保障企业、个人真实合规用汇需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服务发展、便利民生为着眼点,以促便利和防风险两项任务为主线,以深化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制度建设和服务创新为路径,持续优化经常项目便利化政策供给,降低跨境贸易资金结算成本,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监管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外汇》:经常项目与实体经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便利经营主体用汇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2025年在深化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方面有哪些新的目标?
刘斌:过去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围绕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将惠企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经常项目开放便利,不断优化便利化政策供给,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4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贸易外汇管理。为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24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汇发〔2024〕11号),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的办理方式由外汇局核准调整为银行直接办理,银行可提供名录登记、账户开立和外汇收支办理一站式服务,已惠及外贸企业超10万家次;同时,放宽货物贸易特殊退汇银行审核权限,等值20万美元以下(含)的货物贸易项下特殊退汇业务可直接在银行办理,无需再跑一次外汇局,切实降低企业“脚底成本”。上述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反响较好,经常项下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九成。
二是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跨境贸易资金结算便利。纵深推进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202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经常项下政策推广至福州、泉州、厦门、重庆等地,指导分局出台实施细则并加强政策宣导,通过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支持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贸易收支轧差结算范围等举措,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外贸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深化主体分级、业务分类的信用激励机制,支持审慎合规的银行在为信用优良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时,优化业务审核方式,简化业务办理材料,营造“越诚信越便利”的营商环境。
三是优化双向用汇环境,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续完善服务供给。支持外籍来华人员通过支付宝、微信等APP绑定境外银行卡,便利扫码支付出行、饮食、住宿、购物等日常小额消费;创新支付产品,支持外籍人员在境内电商网站使用境外银行卡刷卡支付。另一方面,保障重大国际赛事和重点主体用汇需求。做好亚冬会等国际赛事筹备保障工作,指导银行优化服务、简化流程,便利组委会及外籍来华人员业务办理。明确特殊复杂场景的业务办理要求,推进高校及科研院所外籍人员用汇便利。
2025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统筹促便利和防风险两大中心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助力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管理,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推动便利化政策均衡发展,动态评估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落地情况,适时升级试点政策。坚持主体风险分类的差异化管理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管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对于部分承包工程企业提出的便利化政策诉求,我们也将积极予以回应,支持有实需的企业对跨国家、跨地区工程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自主调配,提升资金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外籍来华人员用汇保障,规范和支持移动支付、线上外卡收单等支付渠道多元化发展,扩大服务主体和业务场景,优化消费支付体验。三是支持更多银行办理线上留学、薪酬购结汇等不占便利化额度的结售汇业务,持续拓宽线上审单、小额汇款业务办理渠道,推动个人外汇服务降本增效。
《中国外汇》:近年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更新迭代,为外贸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如何更好支持外贸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刘斌: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我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贸易大国,贸易业态多样、模式复杂,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回应外贸企业相关诉求,优化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和服务手段,在促进贸易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拓宽外贸新业态资金结算渠道。跨境电商具有线上化、笔数多、金额小、频次高的特点,国家外汇局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和支付机构批量审核线上自动生成的订单、物流等交易电子信息,为从事跨境电商的中小企业提供外汇资金结算便利化服务。2024年以来,相关银行和支付机构共服务跨境电商小微商户超130万家。
二是完善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指导银行在做好客户尽调基础上,利用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汇集的报关、组货等信息,便利商户通过联网信息平台实现阳光化收汇,有效防范虚构重复交易风险,提升资金结算效率。2024年以来,全国市场采购线上自助收结汇率超八成,惠及小微商户约20万家。
2025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顺应外贸新业态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遵循“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积极响应合理的创新外汇业务诉求,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拓宽资金结算渠道、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继续助力新型外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支持有意愿的银行为优质合规的跨境电商平台及外综服企业提供外汇结算全链条综合服务,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资金结算成本。二是积极回应经营主体真实合理的业务诉求,分类明确贸易新业态外汇资金结算管理原则,持续扩大电子交易收付汇主体及地区范围,便利更多中小微商户跨境支付。
《中国外汇》:一直以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回应市场关切,陆续出台多项与经营主体需求相适配的便利化举措。新的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推动政策传导落地、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政策获得感等方面有哪些想法?
刘斌:便利经常项下真实合法的用汇需求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始终秉承的初心,做好政策宣导、畅通政策传导和落地机制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2024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常态化开展常见易错问题线上调查和银行网点暗访抽查,评估一线网点政策把握和执行情况,系统梳理影响个人外汇业务办理体验的卡点、堵点,指导银行整改不便利问题。二是推动银行提升展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直达一线网点的政策培训,指导银行学习和积累经常项目业务办理实践经验,解决偏远地区和基层网点“不会审”问题,推动复杂创新业务“愿意办”。三是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通过银行“直连点”、常态化监测服务机制等持续收集业务难点及政策诉求,指导分局、银行找准办实事、办好事发力点,下沉一线解难题、驰而不息抓落实,扎实提升外汇服务质量。
2025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持续推动便利化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惠及更多市场主体。一是提升政策制定精准度。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银行“直连点”常态化调研等方式,了解经营主体最为迫切的政策诉求和业务难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便利化政策供给,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扩大政策惠及面。注重对中西部地区和中小银行政策传导及业务培训,让更多优质中小企业享受到减少单证、简化流程的便利。三是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全面摸排银行和分局培训诉求,针对性开展培训,加强正负面案例及经验共享,同时继续将便利化政策落地情况纳入考核评估,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机制,推动提升银行一线网点复杂疑难业务展业能力和差异化、个性化诉求服务水平,打通政策传导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外汇》: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提升管理效能、防范潜在风险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2025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风险防范上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
刘斌:近年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始终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提升管理效能。2024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持续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稳住经常项目基本盘。紧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前沿热点,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业务的专题研究,做好宏观风险监测预警。同时,聚焦重点渠道和重点风险主体,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的穿透监测与关联分析,不断提升经常项目微观监管的异常识别和风险处置能力。
新的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外汇市场稳健运行提供坚实保障。一是持续提升形势分析及风险研判的前瞻性和精准度,以宏观研判引领微观监管方向,为经常项目宏观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推动银行提升真实性审核能力,加强一线网点与外汇局的常态化双向沟通,持续梳理摸排银行把握政策的难点及服务问题,综合运用风险提示等手段及时纠偏。三是坚持问题和风险导向,推动实现更为精准的经常项目交易主体分类管理,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风险主体的跟踪监测。完善跨条线、跨部门的复杂疑难线索会商研判和风险主体清单双向信息交换机制,通过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创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