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信贷与区域普惠政策驱动的经验检验
【内容摘要】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新发展理念和金融体系政治性、人民性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惠金融模式正在形成。有效发挥政府功能,是中国普惠金融道路的特色之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普惠贷款的发展特征,并针对地方政府普惠金融政策强度对商业银行普惠贷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商业银行是普惠贷款的主力军,地方普惠金融政策强度决定了地方商业银行普惠贷款规模;东部地区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较为到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普惠金融需求庞大,因而地区普惠金融政策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普惠小微信贷 普惠金融政策 商业银行
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基于商业可持续性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对于全球扶贫减贫、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首尔峰会发布《G20普惠金融行动》,在G20框架下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作为普惠金融的实践者之一,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道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金融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特征的金融体系,服务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金融工作要坚持政治性和人民性,要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新发展理念和金融体系政治性、人民性的内在要求。
普惠金融包括开立账户、支付、融资、结算、理财、保险、金融咨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在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中,融资的可得性、普遍性、成本和质量是核心和重点。由于普惠金融面对的服务对象具有信息不可得性、高风险性、高分散性、偏远性、可负担能力低等特点,金融机构普惠融资的风险高、运营成本高、运营效益低。普惠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是世界各国普惠金融实践中的痛点。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最早进行了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的尝试,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的榜样。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则提出德国微贷技术(简称IPC)、信贷工厂、数字普惠等模式推动普惠融资发展。在我国普惠融资的实践中,台州模式、江苏模式、兰考模式、宁波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融资模式正在形成,地方政府在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特色普惠金融道路进行经验总结,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标。